第311章 规划踏中(第2页)
“陛下,依臣之见,不妨派遣使者前往联络各方少数民族。许之以利,给予他们一个抉择的机会。将来战事对曹魏不利,他们必定倒戈。”
踏中这个地方,在三国后期也是比较出名的,姜维被污蔑以后,就是躲在踏中屯田,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军事才能很高,踏中是进攻岐山的桥头堡,进可攻,退可守。
当然,踏中也有他的缺点,那就是踏中和汉中是脱节的,如果汉中受到攻击,从踏中支援过去时间上会有问题。
当然,考虑到阳平关天险易守难攻,其实在踏中屯田是没啥毛病的。
后世姜维的敛兵聚谷,就出现了这种问题,一旦阳平关突然被破,踏中是没法及时支援的。姜维也因为这个敛兵聚谷被扣上了诸多罪名。
刘禅倒不是给姜维洗白,屯兵踏中其实是偏向进攻曹魏的政策,而姜维的敛兵聚谷其实是防守反击战。所以姜维屯兵踏中确实有问题,说白了就是实力弱小的时候,不能既要又要。姜维想要在防御反击的时候,还要具备强大的攻击性,这就是错误的。
所以就敛兵聚谷来讲,姜维应该把大军囤积在阴平桥头,虽然对曹魏的攻击性大大降低,但是防守性绝对的十拿九稳。
“蒋琬,二年时间修建城池,时间来得及吗?”
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城会比较容易,但是踏中不一样,姜维在这里只是看重它的地形,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屯田。就蜀汉后期的经济状况,他在其他地方屯兵,估计生活压力会很大。
考虑各种客观困难,刘禅就不觉得姜维屯兵踏中有什么罪过,很多时候更多的还是逼不得已。
蒋琬站在众人面前,面色凝重地展开了一卷图纸,上面详细描绘着一座宏伟城池的规划蓝图。他清了清嗓子,开始阐述自己精心构思的筑城方案,并着重强调了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其一,城墙的高度和厚度必须经过精确计算。要足够抵御外敌的强攻,同时也要考虑到自身建设的成本与可行性。过高过厚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过低过薄则难以保障安全。
其二,城门的设计至关重要。不仅要方便城内居民进出,还要具备良好的防御功能。可以设置多重门闸、箭楼等设施,增强城门的防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