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捡大漏了(第2页)

 做完这些你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接下来的事就全部交给我来解决。”

 “嗯,好的小海哥,我做事你放心。

 我现在马上去把你交代的这些事,都按照顺序一一做好。”

 张元功兴高采烈的回道,虽然他不知道陈金海要做什么。

 但他隐约能察觉到,陈金海费这么大功夫。

 刚才购买的六件老物件中,这件三色骆驼摆件的价值一定最高。

 张元功做着交代之事后,陈金海又继续触摸烛台五分钟,断物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

 “【叮,鉴定完毕。】”

 “【物品名称:黄铜烛台】”

 “【物品年代: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

 “【鉴定结果:此件黄铜烛台,表面纹理,器型,都完美符合康熙时期的宫廷御用锻造特征。】”

 “【但是,清朝康熙时期的黄铜密度应该在8.9g每立方厘米。

 按照这个烛台的高度,材料厚度和直径。

 这个黄铜烛台的重量应该是312克左右,可是现在这个黄铜烛台的重量却是600克。】

 【所以本系统判定结果是:此件汝窑笔洗内,极有可能藏着一件黄金烛台。】

 【因为黄金的材料密度是19.3克,是清朝黄铜密度的2.17倍。

 如果再去除烛台外层包裹的一层黄铜重量,里面是金属黄金的概率接近百分之九十五。】

 “我去,难道我真是幸运之子?怎么动不动就是内有乾坤?”

 陈金海内心惊喜万分,而后迅速拨通了程阳的电话。

 与对方简单扼要的说明烛台情况后,他又继续开始触摸其他三件老物件,再次确认其真伪。

 这三件物品的价值可谓是一件比一件好。

 那件没有落款的梅花缠枝纹碗,是一件价值60万元的,明朝永乐年青花瓷器真品。

 还有那件像是锄头的黑色砚台,其实是宋朝最有名的端砚。

 之所以设计成类似锄头的样子,是因为在当时宋代中期,文人墨客开始流行收藏端砚。

 这时就有人要求制造端砚之人,设计一种类似锄头的黑色端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