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阎解旷下乡(第2页)

 秦淮茹当然没有意见,她不明白阎家明明过的很好,为啥要让阎解旷到农村去受苦。

 看在阎解义送的5斤猪肉跟20块钱的份上,秦淮茹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让村里人多照顾阎解旷一点。

 没过多久,阎解旷便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农村的路。

 当他来到秦淮茹的老家——昌平县兴寿公社秦家屯,眼前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既新奇又陌生。

 一望无际的田野,错落有致的农舍,还有那淳朴善良的村民,都与四九城的景象截然不同。

 负责接待知青的是村里的支书秦大爷,算是秦淮茹的大伯,他热情地把阎解旷等知青带到知青点。

 知青点是几间简单的土坯房,虽然简陋,但收拾得还算干净。

 秦大爷笑着对大家说:“孩子,淮茹都跟村子里说了,这里就是你以后生活的地方了,有啥困难尽管跟大爷说。”

 阎解旷看着周围的环境,心中既兴奋又有些忐忑。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好好锻炼自己,做出一番成绩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农村的生活远比他想象中的艰苦。

 每天天不亮,就得跟着村民们下田干活。

 第一次干农活,阎解旷就被那沉重的锄头压得喘不过气来,没一会儿,手上就磨出了血泡。

 但他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阎解旷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节奏。

 他跟着村民们学会了耕地、播种、施肥等各种农活,与村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名叫秦秀兰的姑娘。

 秦秀兰是村里小学老师的女儿,比阎解旷小一两岁,温柔善良,知书达理。

 她看到阎解旷虽然一开始农活做得不熟练,但肯吃苦,便经常在生活和工作上帮助他。

 阎解旷对秦秀兰也渐渐产生了好感,一有空就去找秀兰聊天,向她请教一些问题。

 两人的关系在相处中逐渐升温,有点青梅竹马的感觉。

 可阎解旷心里明白,自己只是个知青,年龄还有点小,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感情。

 然而,农村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有一次,村里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农田被淹,庄稼受损严重。

 阎解旷和村民们一起投入到抗洪救灾中。

 他们用土袋堵住决口,排水抢险,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保住了大部分农田。

 这次经历让阎解旷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不易,也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在阎解旷下乡的日子里,阎家的人都十分牵挂他。

 阎埠贵时常念叨着小儿子在农村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

 阎解成一有时间就会去秦家屯看望阎解旷,给他带去一些生活用品和城里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