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大明最为浪费人才资源(第3页)

 回头看看,那满满的一大家子,七大姑八大姨,二舅四伯三婶,甚至村里的野狗,都把自己嘴里的吃的,挤出来一口,供你读书了。 

 谁有那个胆子说,你不想考了,想去衙门当个胥吏,凑合凑合 

 刚开那个口,估计就都被当得了病,给送去扎针了。 

 任以虚闻言却摇了摇头而后道:“变法想要快速见效,就一定要分出层次。” 

 “选出最优秀的人才,起码要将天下各郡县的变法,落实下去。” 

 “但是一旦区分出了层次,所有人都一定会奔着最后的那一关去冲刺。” 

 “为了避免人才的淤积,其实可以设立一个,科举功名有效期。” 

 朱元璋闻言一愣,看着任以虚问道:“啥叫科举有效期” 

 “以乡试为例,参加乡试,需要院试得中。”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设立一个,成绩的有效期。” 

 “考生必须在成绩有效期内,决定自己,是否继续向下考,或者去衙门供职。” 

 “如果在有效期内,考生落榜,且没有去衙门供职。” 

 “等到下一科时,这考生就必须要从头考起。” 

 “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选拔官吏,不应局限于出身,一旦入仕,任何提拔,决计不可考虑其究竟是秀才出身,还是举人亦或者是进士出身。” 

 这样一来,一紧一松,绝大部分考生的后顾之忧,都会被解决。 

 朱元璋的眉头一皱,叹息道:“如若这般,不知道有多少的考生,名落孙山之后,要寻了短见了。” 

 显然,在朱元璋的眼里,任以虚的这个所谓的新科举,实在是太残酷了。 

 这样一来,确实是可以让不少的考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才干,赴衙门供职。 

 但是有些真正寒门出身的读书人,从一开始就是奔着进士来的。 

 如果下一科要从头再来,对于一个普通家族来说,这一路上应考的开销,几乎就意味着,不可承受之重。 

 来自于家族的压力,绝对可以逼死一个人。 

 听到朱元璋的话,任以虚淡然道:“老爷子,您忘了,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所有学子学习资费,由朝廷负担。” 

 朱元璋一愣,这笔钱由朝廷出了之后,士子身上的压力骤降。 

 名落孙山虽有遗憾,但是恐怕绝对不至于走上绝路。 

 毕竟哪怕是个书吏,在没有了贱籍跟不影响下一代科举之后,这样的活计,也比在地里刨食要体面的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