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收走摆烂的权利。(第3页)

 无论如何,大明的百姓心里总算是能有些盼头了! 

 咱没挑错人! 

 随着夏原吉的声音在奉天殿外回荡,文武百官皆是一片沉寂。 

 与这一科朝气蓬勃的新科进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朱元璋跟朱标父子二人互换了一个眼神。 

 朱标旋即便起身道:“启奏父皇!” 

 朱元璋缓缓的抬起眼皮,面无表情的道:“说。” 

 “儿臣已将中书六部,都察院,及六科各衙门,大致计划拟定完毕!” 

 “眼下我大明当以工部为要,现将工部三年内大事,开列如下。” 

 “三年内,工部当在一十三省内,修建蓄洪,备灾堰库,共计一千零七十座。” 

 “除此之外,当修塘坝八千零六十座。” 

 此话一出,满朝哗然。 

 三年修一千座水库! 

 要知道,蜀中都江堰,就足足修了近二十年之久! 

 还要修八千余座塘坝! 

 这就是掐死工部的这帮人,他们也不敢想啊! 

 “太子殿下!这一千余座堰库,怕是要把天下民力,尽数耗尽了啊!” 

 不料朱标的眼皮却不由得微微一抬,而后道:“孤的话还未说完!” 

 “自今年始,天下各地,除修筑堰库之外的徭役,尽数废止,天下百姓,皆当以筑库为要!” 

 朱标不是疯子,深知大明是一个农业国。 

 如果不能彻彻底底的,把天灾对于百姓的影响降到最低,是永远不可能放开手脚去变法的。 

 因此“治水兴邦”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在鸡鸣山时,朱标,朱棣兄弟几人,私下里曾经推演过,这些坝塘,水库一旦竣工,大明现有的耕地,不仅抗风险能力,可以大大提升。 

 甚至可以多开垦出,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八的耕地。 

 看似不多,但是放到大明这么庞大的体量上,这个百分之四,绝对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一个数字了。 

 但问题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个工作量,对于大明这些习惯了摸鱼摆烂的文武臣工们来说,绝对算得上可怕了。 

 一众文官的目光,顷刻之间便聚集到了李善长的身上。 

 毕竟胡惟庸伏法之后,中书左丞的差事,就重新回到了李善长的手里。 

 不过李善长倒是淡定,似乎是打定了注意一般,愣是装作没看见。 

 这帮文臣急得脑门上,汗都快冒出来了。 

 见李善长铁了心的跟朱元璋穿一条裤子,所有人又不由得看向了礼部这些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