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如果巅峰留不住,那就重走来时路(第2页)

 尤其是在弘治十五年壬辰科,军户出身的进士就足足有八十八名,这还不包括,十四名官军户(世袭军官出身)的进士。 

 如果将这些人全都算上,军户出身的进士总数,就已经达到了,每科录取进士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上下。 

 即便是在军户逃籍,还未泛滥成灾的明初洪武年间,军户在人口总数里,也不过就是占了百分之十。 

 到了弘治年间,军户出身的进士,能够达到百分之二十五的数值,且不说当时的军户经济条件如何,教育水平,绝对是远朝其他所有行业的。 

 到了万历年间,军户出身的进士,更是维持在三成上下。 

 单单从科举方面来看,军户不仅没有受到歧视,甚至是还获得了超出平民的优渥待遇。 

 这个数字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卫所制的崩溃。 

 因为甭管你老朱,口头上给了军户什么样的承诺。 

 但是说白了,你这帮军户就是一群没有田产,给自家百户、千户的免费长工。 

 就算是你老朱说破大天,又能怎么样 

 军户的社会地位,终究会逐渐的回到,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位置上。 

 随着明代中后期,军户的地位逐渐下降,这才有了这么多的军户,参加科举,谋一个好出身。 

 不然的话,人家好好的正六品世袭百户,闲着没事去考科举,弄个进士从七品,重新干起干嘛 

 还不是因为,你个正六品的百户,还不如七品的文官 

 打不过就加入呗! 

 如果巅峰留不住,那就重走来时路。 

 确实很土,但是也同样有一定的哲理 

 人性这个东西,其实是最禁不起推敲的。 

 从朱元璋的初心上看,设计这一整套制度的初心,其实就是将大明的军户,与其他的百姓切割开。 

 但是任以虚稍稍换了一个角度,就彻底将朱元璋的这整套制度给击溃。 

 任以虚深吸了一口气道:“还有就是,您觉得不花钱的这个事情。” 

 “虽然我不知道,您给村里这些乡亲们划了多少地,但是您有没有想过,这些土地,真的能一直养活这些人吗” 

 朱元璋整个人登时便愣在了原地,不敢置信的看着任以虚。 

 如果是在以前,朱元璋一定会毫不犹豫坚信,这些土地一定能够养活这些军户。 

 但是自从听了任以虚的土地承载能力极限,这个事情之后,朱元璋彻底的动摇了。 

 朱元璋不敢置信的看着任以虚问道:“您的意思是,大明的军户制度,后来也养不了这些军士了” 

 “可是朱元璋不是划拨了一大批的土地,按理说,军户即便是有土地兼并的事情,那也应当比外面的土地兼并,来的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