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弱冠系掳请长缨(第3页)

 说到这里,朱元璋话音不由得一顿,最终叹息道:“让他们见一面!” 

 “诺!” 

 最终,朱元璋缓缓的起身,最终消失在了夜色中。 

 说到底,这场兵变对于大明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好事,让不可调和的矛盾爆发出来,远比将矛盾按下去,要好得多。 

 存在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矛盾,而后掩耳盗铃。 

 这就像是两口子吵架,把话说开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解决了。 

 有了朱元璋的旨意之后,整个大明的朝廷,也随之运转了起来。 

 只不过这一次大明的行动方向,却发生了些许的变化。 

 街头巷尾的说书人,几乎在同一天夜里,接到了下发的话本。 

 而话本上的内容,则是讲述着大明开国之艰难,将士之艰辛。 

 金陵大街小巷的孩童,也突然传唱起了之前,只有在鸡鸣山之麓,才回荡过的歌声。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掳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与此同时,大明的第一科募兵,也正式在天下各郡县拉开帷幕。 

 玄武湖畔,在鳞次栉比的灰瓦白墙前已然挤满了人,所有人都在涌向同一个方向。 

 纵然秋雨连绵,但今天的玄武大街,仍旧比上元节灯会时还要热闹,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人挨着人伞挨着伞。 

 而他们今天此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从军报国! 

 十几年前,那群被淮西子弟保护的汉人娃娃,已经长大了。 

 他们也要踩着前人的脚印向前走,去保护更多的大明子民! 

 以大明现在的国力,给不了这些从淮西就追随朱元璋的“从征军”什么身外之物。 

 荣誉,是大明最后能给这些英雄的了。 

 在金川门上,朱元璋已然下定了决心。 

 既然士大夫德不配位,那就不要再赖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了。 

 朱元璋要让天下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人,是如何披荆斩棘的光复了汉人的江山。 

 真正为生民立命的,不是那些只会空谈的儒生,而是这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武夫! 

 今天,是大明第一次颁授军衔的日子,同样也是大明第一批开国之兵,退役返乡的日子。 

 大明的军制已然按照朱标拟定的卫、协、标、营、队、排、棚七级重新编制。 

 而每今天,每一位刚刚上任的棚统,也都早早的替自己的袍泽兄弟,拿出了朝廷发下的“洪武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