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不给免税,沈家不出海(第3页)
“家父出海之时,历次出海,莫不是喘喘不安,稍有不慎,船只如在海上翻没,我沈家便是万劫不复啊!”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这条航线上,有着不计其数的财富。
为什么大明的货物运到西洋去可以卖出天价
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因为大明的绝大部分货物,运不到西洋去!
利润往往是跟风险成正比的。
利润越高,往往意味着风险越大。
在这条充斥着金银的航线上,同样也充斥着因为各种原因沉没的商船。
后世一次次的打捞,都会因为沉船上绝美的瓷器,而赞叹不已。
但是那一条条的沉船,同样也代表着,在那个时代,有着一个,甚至是数个豪强大族的没落,甚至是家破人亡!
最终,沈旺长叹一口气道:“诚然如陛下所知,我沈家确实是因海运而兴,但是只有我沈家知道,只有当我沈家最后一批货物从船上卸下来之后,我沈家才算是真正兴盛起来了。”
“更何况,近年来,海上除了狂风骤雨之外,还有倭寇,近年来出海之人,平安归者不过十之一二,倭寇猖獗如斯,实在是不宜出海啊陛下!”
沈旺不是不想出海,而是跟出海比起来,朝廷的那些债,明显香太多了。
明初的倭寇,跟嘉靖朝的倭寇,其实是有一条鲜明的界限的。
在明宪宗朱见深的好大儿,三代以降第一贤主,明朝名副其实败家子,明孝宗朱佑樘的治理下,明朝的倭乱,有了真正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初朱元璋在位时直至明宪宗时,明朝的倭乱,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跟胶东半岛一带,东夷主要是在大明的东北方。
因此他们的第一站,一定是胶东跟辽东。
但是朱见深驾崩之后,朱佑樘继位之后,倭乱明显就开始南移,甚至都不能说是南移。
因为南移起码你得经过这些中间地带。
至弘治末期,倭寇几乎是以跳跃的方式,原本是只去辽东跟胶东,忽然就直接跳到了东南沿海,开始在东南沿海零星出现。
而这其中的本质区别就是因为,明初之时,那些倭寇是真倭为主,而到了弘治、嘉靖之后,那些倭寇说是倭寇,其实就是纯粹的海盗,其中以汉人为主。
直至老道士嘉靖,跟东南豪绅开(fen)海(qian) 的想法,被拒绝之后,嘉靖盛怒之下,派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纨下东南掀桌子,才有了后面真正的东南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