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禅位冤魂索舌命 宫闱秘斗继新君(第3页)

 三年过去,元诩已能蹒跚学步。

 魏主决意立储,改元“延昌”,并擢升高肇、清河王怿等重臣,以稳固朝局。

 到了冬日,元诩正式被立为太子。

 令人意外的是,魏主竟未按旧制处死胡充华,反而晋封她为贵嫔。

 高后闻讯,勃然大怒,对兄长高肇道:“陛下坏了规矩,难道要留她性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高肇冷笑:“无妨,她活不了多久。”

 果然,高后暗中谋划,欲毒杀胡充华。胡充华察觉危险,急寻中给事刘腾相助。

 “刘公公,高后欲置我于死地,求您救命!”她声音颤抖。

 刘腾沉吟片刻,道:“此事重大,需从长计议。”

 他立即转告左庶子侯刚,侯刚又密报侍中于忠。

 于忠之父于烈曾因高后之事含恨而终,他早想报仇,此刻正是良机。

 他连夜拜访太子少傅崔光,低声道:“崔公,高氏猖狂,胡贵嫔危在旦夕,可有良策?”

 崔光附耳几句,于忠眼睛一亮,笑道:“妙计!”

 两日后,魏主突然下诏,命胡充华迁居别宫,并派亲兵严守,任何人不得接近。

 高后得知,气得摔碎茶盏:“可恶!谁在坏我大事?”

 高肇也皱眉:“陛下此举,分明是防着我们。”

 原来,崔光之计,正是借皇帝之手,将胡充华隔离保护。

 高后纵有杀心,也无从下手。

 胡充华终于安全,长舒一口气,喃喃道:“天不亡我……”

 清河王元怿吸取了彭城王的教训,心里一直提防着高肇。

 一天晚上,他和高肇等人在宫中陪皇帝饮宴。

 酒过三巡,元怿借着醉意,半开玩笑地对高肇说:“天子兄弟还剩几个?

 你怎么都快杀光了?

 当年王莽秃头,靠着外戚势力篡了汉朝。

 你现在背都驼了,恐怕也会成为祸害,可得小心点!”

 高肇一听,脸色大变,酒宴的兴致全无,匆匆告退。

 不久,天下大旱,高肇擅自做主,释放了许多死囚。

 元怿立刻进宫,对魏主元恪说:“陛下,名器不可假借于人。

 当年孔子见李氏登泰山祭祀,都深感不妥,就是因为君臣有别,礼制不可逾越。

 如今减膳赦囚,本该是陛下的旨意,高肇一个臣子,怎敢越权行事?

 这是以下犯上,恐怕祸患不远了!”

 魏主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并不答话。他心里明白,但暂时不想表态。

 一年后,恒州、肆州发生大地震,山崩地裂,百姓死伤无数。

 魏主心中忧虑,更加提防高氏一族。

 又过了一年冬天,梁朝涪城人李苗和校尉淳于诞投奔北魏,上书建议攻打蜀地。

 魏主当即任命高肇为大将军,统领十万大军进攻益州。

 侍中游肇急忙劝谏:“陛下,国家连年水旱灾害,民力疲惫,不宜再兴战事。

 蜀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怎能轻信他人之言,贸然出兵?

 若一开始就不谨慎,恐怕后悔都来不及!”

 魏主听完,依旧沉默不语。

 倏忽间已是岁末,残冬刚过,转眼到了魏延昌四年正月。

 高肇西征未归,前线尚无捷报,魏主元恪却突然染上重病,御医束手无策,短短三日便驾崩了。

 宫中一片混乱,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侍中中书监崔光、詹事王显、庶子侯刚等人匆忙赶到东宫,连夜迎太子元诩入内殿继位。

 王显是高肇心腹,有意拖延,便道:“明日再行登基大礼也不迟。”

 崔光眉头一皱,反驳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岂能等到明天?”

 王显仍不死心,又说:“即便太子即位,也该先请示太后。”

 崔光冷笑一声:“先帝驾崩,太子继位,本就是祖宗规矩,何须太后点头?”

 说罢,他不再理会王显,直接请太子立于东侧。

 于忠上前搀扶太子,面西举哀。众人哭拜十余声,崔光便示意止哀。

 他随即代理太尉之职,手捧册书和玉玺,恭敬呈上。

 太子元诩跪地接过,披上龙袍,戴上冠冕,登上太极殿,正式即位。

 崔光与当夜值守的群臣齐齐跪拜,高呼万岁。

 次日,新帝下诏大赦天下,召回西征和东防的军队,追谥先帝元恪为宣武皇帝,庙号世宗。

 尊皇后高氏为皇太后,胡贵嫔为皇太妃。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