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独揽大权除政敌 天象示警告宫闱(第2页)

 朝中大臣于忠、崔光等人见太后势大,便联名上奏,请她临朝听政。

 太后微微一笑,当即应允,垂帘称旨。

 她本就是个聪慧过人的女子,自幼饱读诗书,文采斐然,处理政务更是得心应手。

 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骑射功夫了得,箭术精准,能射中针孔。

 如此文武双全,驾驭朝政自然游刃有余。

 听政不过十日,太后便召集群臣,故意问道:“诸位觉得于忠此人如何?”

 群臣何等精明,立刻揣摩出太后对于忠不满,纷纷附和:“于忠虽居高位,却难称其职。”

 太后满意地点点头,随即下旨,将于忠外放为征北大将军,兼领冀州刺史。

 于忠一离京,尚书令元雍便上表自劾,言辞恳切:“臣初入柏堂,便见于忠专横跋扈,本想加以约束,谁知他竟想矫诏杀臣!

 若非同僚阻拦,臣早已命丧黄泉。如今思来,实在愧对朝廷,恳请罢官归乡,听候发落。”

 太后虽知于忠跋扈,但念其旧功,不忍严惩,只是下诏安抚元雍,并升他为太师,兼领司州牧。

 同时,她又提拔清河王元怿为太傅兼太尉,广平王元怀为太保兼司徒,任城王元澄为司空兼骠骑大将军。

 元澄最善察言观色,见太后重用外戚,便趁机上奏:“安定公乃太后至亲,理应出入禁中,参议朝政大事。”

 太后闻言,欣然应允。

 自此,胡国珍得以自由出入宫禁,参与军国要务。

 太后心中欢喜,朝堂之上,愈发威势赫赫。

 太后刚掌权时,还比较收敛。

 她自称“令”,大臣们上书称她“殿下”。

 可没过多久,她就改了规矩。

 “从今往后,‘令’改称‘诏’,朕要自称‘朕’了。”

 太后在朝堂上宣布。

 大臣们面面相觑,却不敢反对,只得齐声应道:“臣等遵旨,陛下。”

 转眼到了十二月,该祭祀宗庙了。

 小皇帝年纪太小,没法主持。

 太后动了心思:“本宫想效仿周礼,代替皇帝祭祀,诸位觉得如何?”

 礼官们顿时炸开了锅。

 “这不合规矩啊!”

 “从没有太后主祭的先例!”

 太后脸色一沉,转头问侍中崔光:“崔爱卿,你怎么看?”

 崔光眼珠一转,躬身道:“陛下,臣记得东汉和熹邓太后就曾代行祭祀。

 这可是有先例的。”

 太后顿时眉开眼笑:“说得好!就照这个办。”

 祭祀当天,太后身着华服,仪仗开道。

 她昂首阔步走进宗庙,代行天子之礼。文武百官跪在两侧,大气都不敢出。

 回宫后,太后又有了新主意。

 她命人造了辆“申送车”,经常坐着它出宫巡视。

 “陛下,前面有人拦轿喊冤。”

 侍卫来报。

 太后掀开车帘:“带过来。”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跪在车前:“青天大老爷,小人的田地被强占了...”

 太后听完陈述,当场判决:“来人,把县令叫来问话!”

 到了选拔人才的时候,太后更是亲力亲为。

 “把这些考卷都搬来,本宫要亲自批阅。”

 她吩咐道。

 宫女们搬来成堆的试卷。

 太后挑灯夜战,一份份仔细审阅。

 “这篇策论写得好,当列甲等。”

 “这个字迹太潦草,降为丙等。”

 大臣们私下议论:“太后虽然专权,但办事倒是认真。”

 “是啊,最近几桩案子判得都很公道。”

 百姓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位女主的统治。

 茶余饭后,常有人感叹:“这位太后,可比先帝在位时清明多了。”

 一日,风和日丽,胡太后带着年幼的皇帝元诩来到华林园游玩。

 他们在都亭曲水旁设宴,召集了一众王公大臣。

 太后兴致很高,环顾四周,笑道:“今日良辰美景,不如诸位各赋七言诗一首,助助兴。”

 她略一沉吟,率先吟道:“化光造物含气贞。”

 说罢,她转头看向身旁的小皇帝,柔声问:“诩儿,你来续下一句,如何?”

 元诩虽才七岁,但天资聪颖。他歪着头想了想,稚声答道:“恭己无为仰慈英。”

 太后一听,眼中闪过惊喜,忍不住赞叹道:“小小年纪,竟能续出这样的诗句,真是难得!”

 群臣见状,纷纷附和:“陛下天资聪颖,实乃社稷之福!”

 太后心情愉悦,便命众人继续联句。

 一时间,王公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凑成一首长诗,字字句句都在歌颂太后仁德,赞美天下太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后听得眉开眼笑,当即吩咐左右:“赐帛赏赐,人人有份!”

 ……

 转眼到了第二年,改元“熙平”。这一年,恰是南梁天监十五年。

 朝中却出了一桩案子——侍中侯刚因滥用职权,鞭打羽林军致死,被中尉元匡弹劾。

 廷尉依法判处侯刚死刑。

 可胡太后念及侯刚往日功劳,竟替他开脱:“侯刚是因公事责罚,意外致死,不该判死罪。”

 少卿袁翻据理力争,最终朝廷才勉强削去侯刚三百户封邑,免去他掌管御膳的职位。

 侯刚这人,原本靠着烧得一手好菜,深得太后宠信,掌管御膳近三十年。

 如今虽被撤职,却仍能自由出入宫廷,参与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