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太后春心撩皇叔 淮堰秋水溃梁军(第3页)

 “将军,我们不进攻吗?”副将问道。

 杨大眼望着远处的梁军旗帜:“太后有令,静观其变。”

 就这样,魏梁两军在淮河两岸形成对峙之势。

 梁人终于能全力修筑淮堰了。

 天监十五年四月,大功告成。

 这淮堰长约九里,上宽四十五丈,下宽一百四十丈,高二十丈,气势恢宏。

 堰上种满杞柳,军垒散布其间,俨然一道铜墙铁壁。

 有人向康绚献计:“淮河乃四渎之一,本是上天用来调节水势的。

 长久堵塞,恐怕不妥。

 不如开凿一条湬渠,引水东流,让水势缓和,这样淮堰才能长久稳固。”

 康绚听了,觉得有理,便命人开凿湬渠,引水东注。

 同时,他又派人到魏国散布谣言,对萧宝夤说:“梁人只怕你们开湬放水,根本不怕野战。”

 萧宝夤正为水患发愁,一听这话,信以为真,立刻下令开湬北注。

 谁知水势分流后,水位依旧不见下降。

 魏将李崇见状,赶紧在硖石戍间架桥疏导,又在八公山东南修筑魏昌城,作为寿阳的屏障。

 可洪水肆虐,百姓的房屋、祖坟被淹,怨声载道。

 李崇安抚道:“大家别慌,朝廷不会不管我们!”

 百姓们咬牙切齿:“都是梁人害的!

 我们死也不让他们得逞!”

 李崇趁机煽动:“对!誓死守住家园!”

 一时间,魏国民众同仇敌忾,无人愿降。

 另一边,梁国徐州刺史张豹子满心以为筑堰的功劳非他莫属。

 谁知朝廷却派康绚总揽大局,他反倒成了下属。

 张豹子气得跳脚,私下对亲信抱怨:“我辛辛苦苦监工,最后功劳全归康绚?凭什么!”

 亲信附和:“大人,不如……”

 张豹子冷笑:“哼,我有的是办法!”

 于是,他屡次向梁主萧衍进谗,诬陷康绚私通魏国。

 萧衍虽未全信,但淮堰既已完工,便召康绚回朝复命。

 康绚一走,淮堰便由张豹子接管。

 可他心怀怨恨,根本懒得维护。

 洪水冲击之下,堰体渐渐松动。

 魏国朝廷见寿阳水患严重,决定派任城王元澄率军南下,准备大举攻堰。

 朝堂上,仆射李平却站出来反对:“陛下,淮堰迟早会垮,何必浪费兵力?”

 元澄皱眉:“可若不主动出击,梁人岂不更嚣张?”

 李平摇头笑道:“秋汛将至,洪水自会替我们解决麻烦。”

 魏主思索片刻,点头道:“有理。”

 于是,他下令任城王暂缓进军,静待秋汛。

 东益州刺史元法僧急匆匆地递上一封紧急军报—葭萌关出事了!

 当地乱民任令宗胆大包天,竟杀了晋寿太守,带着整座城投降了南梁。

 梁益州刺史鄱阳王萧恢立刻派太守张齐接应,占领了葭萌关。

 元法僧急得直跺脚,赶紧派儿子元景隆去阻拦张齐,结果连吃败仗。

 张齐乘胜追击,包围了武兴城,整个东益州危在旦夕。

 “陛下,再不派援军,东益州就保不住了!”

 元法僧跪在殿前,声音发颤。

 魏帝眉头紧锁,当即下令:“傅竖眼,朕命你为益州刺史,即刻带兵驰援!”

 傅竖眼二话不说,率军日夜兼程,三天疾行二百多里,连战连捷,终于解了武兴之围。

 张齐见势不妙,退守白水。

 可没过多久,他又卷土重来,猛攻葭萌关。

 此时,葭萌关的守将梓潼太守苟金龙正卧病在床,无法指挥。

 危急关头,他的妻子刘氏站了出来。

 “大人病重,关城不能无人主持!”

 刘氏目光坚定,对众将士道,“诸位,随我登城,誓死守关!”

 将士们见她一介女流竟如此果敢,纷纷响应:“愿随夫人死战!”

 可偏偏祸不单行,梁军切断了水源,守军无水可饮。

 士兵们嘴唇干裂,士气低迷。

 “这样下去,不用敌人打,我们自己就先垮了!”

 副将高景暗中盘算,竟想叛变投敌。

 刘氏察觉他的异样,冷冷道:“高景,你鬼鬼祟祟的,想干什么?”

 高景脸色一变,还未辩解,刘氏厉声喝道:“拿下!”

 众人一拥而上,将高景捆住。

 刘氏毫不迟疑:“临阵投敌,按律当斩!”

 手起刀落,叛贼伏诛,军心稍定。

 可水的问题仍未解决。就在众人绝望之际,天降大雨。

 刘氏灵机一动,立刻下令:“快!把布绢、衣服全挂起来,接雨水!”

 士兵们手忙脚乱,将布料悬在空中,绞取雨水,储存在各种器皿里。

 很快,饮水充足,军心大振。

 傅竖眼得知葭萌关危急,火速增援,终于击退张齐。

 梁军败走,葭萌关重回魏国手中。

 战后,魏帝大加封赏,不仅封苟金龙之子为平昌县子,还特意表彰刘氏的功劳。

 “一介女流,临危不乱,智勇双全,理当嘉奖!”朝臣纷纷赞叹。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