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朝野纷争烽烟起 君臣失德祸乱生(第2页)
他越想越怕,连忙召集心腹柳楷商议。
柳楷微微一笑,低声道:“大王何必忧心?
您是齐明帝之子,天下人皆仰望于您,何必屈居人下?”
萧宝夤皱眉:“可朝廷若真起疑,我该如何应对?”
柳楷神秘一笑:“近来有童谣传唱——‘鸾生十子,九子卵坏,一子不坏,关中乱。’‘乱’即是‘治’,天命已定,大王当主关中!”
萧宝夤眼中闪过狠色:“好!
既然如此,就别怪我心狠!”
他立刻密令部将郭子恢埋伏在阴盘驿,等郦道元经过时,突然杀出,将其刺死。
事后,萧宝夤假惺惺地上报朝廷:“郦大使不幸遇害,定是山贼所为!”
朝廷震怒,责令他缉拿凶手。
萧宝夤冷笑一声,置之不理。
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称帝关中!
行台郎中苏湛,为人正直,一向深受宝夤器重。
当时他正卧病在家,宝夤派自己的姨弟姜俭去试探他的态度。
姜俭刚进门,还没说明来意,苏湛突然放声大哭。
姜俭吓了一跳,连忙问道:“苏大人,您这是怎么了?”
苏湛一边抹泪,一边哽咽道:“我全家百余口人,眼看就要被灭门了,怎能不哭!”
他哭了好一阵,才缓缓抬头,对姜俭说道:“你替我转告齐王——他本如困鸟投林,全靠朝廷赐他权位,才有今日荣华。
如今却要背弃朝廷,自取灭亡!
魏国虽衰,天命未改,齐王恩信未孚,民心未附,仅凭一群疲弱之兵,就想据关称帝,岂能成功?”
他深吸一口气,坚定道:“我苏湛不愿全家陪葬,只求辞官归乡,病死故土,也好在地下见祖宗。”
姜俭回去如实禀报。
宝夤听完,知道苏湛不会为自己所用,便放他回乡。
另一边,长史毛遐和弟弟鸿宾逃到马祗栅,召集氐羌族人,准备抵抗宝夤。
宝夤大怒,派将军卢祖迁率兵攻打。
同时,他自己迫不及待地称帝,改元“隆绪”,设立百官,穿上龙袍,大张旗鼓地祭祀南郊,行登基大礼。
可就在群臣高呼“万岁”时,前线传来噩耗——卢祖迁战败身亡!
宝夤脸色骤变,慌忙退回城中。
他急忙另派大将侯终德去剿灭毛遐兄弟,又调重兵把守潼关,生怕朝廷大军压境。
与此同时,河东平民薛凤贤、薛修义也聚众造反,占据盐池,围攻蒲阪。
他们与宝夤东西呼应,局势更加混乱。
朝廷得知后,立即派尚书仆射长孙稚为行台统帅,率军讨伐宝夤;
又命都督宗正珍孙出兵,镇压二薛之乱。
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长孙稚智取潼关
长孙稚率军疾驰至恒农,刚扎下营寨,便收到急报:
萧宝夤正围攻冯翊,城池尚未陷落。
他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帐内烛火摇曳,众将神情凝重。
行台左丞杨侃挺身而出,拱手道:“将军,贼军据守潼关,防御坚固,强攻恐难奏效。
不如绕道北取蒲坂,渡河西进,直捣贼军腹地。
届时贼军必回救老巢,冯翊之围自解。
潼关守军见后方危急,也会不战而退。
如此一来,长安唾手可得。
末将愿为先锋!”
长孙稚眉头紧锁::“此计虽妙,但薛修义正围河东,薛凤贤据守安邑。
听说宗正珍孙的部队在虞坂寸步难行,我军如何通过?”
杨侃闻言轻笑:“珍孙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
二薛的部队都是乌合之众,也就吓唬珍孙之流罢了。”
他眼中闪过一丝轻蔑,显然已将这些敌人视为囊中之物。
长孙稚沉思片刻,拍案道:“好!就依此计。”
当即命长子长孙彦随杨侃率领骑兵,从恒农北渡黄河,进驻石锥壁。
杨侃一到位,就放出风声:“我军暂驻此地等候步兵。
沿途百姓都是被迫从贼,实在可怜。
现在给各位一个机会,速来归降。
待我军点燃三处烽火时,各村也要举烽火响应。
我军保证秋毫无犯。若有不响应者,必是贼党,到时别怪我们刀下无情!”
这招攻心计果然奏效。
消息如野火般在乡间蔓延,村民们争相前来归降。
当官军点燃烽火时,方圆数百里内烽烟四起,火光冲天,场面蔚为壮观。
此时,正在围攻河东的薛修义远远望见这片火海,顿时大惊失色:“不好!官军怎么突然出现在我们后方?”
他慌忙撤军,与薛凤贤商议后,双双前来投降。
潼关守军见后方起火,果然军心大乱,纷纷弃关而逃。
杨侃立即飞马报捷。
长孙稚见机不可失,亲率大军长驱直入,轻松拿下空虚的潼关,继而进军河东与杨侃会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侃乘胜追击,萧宝夤急派大将郭子恢截击,却连战连败。
更出人意料的是,先前派去攻打毛遐的侯终德,竟然临阵倒戈,与毛遐联手反攻萧宝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