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侯景肆意揽兵权 武帝含悲终殒命(第2页)

 萧慥闻言大惊:“此话当真?可有证据?”

 “千真万确!”

 张缵信誓旦旦,“下官亲耳听闻他们密谋。

 您想想,为何湘东王突然从武城撤军?

 就是得到了这个消息啊!”

 与此同时,萧绎军中又收到裨将朱荣的密报:“王爷,桂阳王留在江陵,分明是要与河东王、岳阳王里应外合!”

 萧绎本就多疑,听到这些消息,顿时怒火中烧:“好个萧慥!

 国难当头,不思报国,反倒勾结外人图谋不轨!”

 参军王僧辩劝道:“王爷,此事蹊跷,不如先查明真相...”

 “还有什么好查的?”

 萧绎厉声打断,“张缵和朱荣都是我的心腹,难道会骗我不成?”

 就这样,在种种谗言的影响下,萧绎竟将君父大仇抛在脑后,一心只想着对付自己的亲族。

 殊不知,这正中了某些人的下怀。

 原来,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和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都是昭明太子萧统的后人。

 萧詧(cha)一直心怀不轨,想趁乱谋取利益。

 梁武帝萧衍早就有所察觉,特意派张缵去接替萧詧。

 说来也巧,张缵原本就是湘州刺史。

 自从河东王萧誉到湘州上任,张缵见他年轻,接待时多有怠慢,因此被萧誉记恨。

 萧誉干脆扣下张缵,不让他离开。

 一天夜里,张缵偷偷乘小船逃跑。

 他本想直接去雍州,又担心萧詧不肯交出兵权。

 思来想去,只有湘东王萧绎还算故交,不如去江陵劝说萧绎除掉萧誉和萧詧。

 正巧萧绎出兵驻扎武城,张缵得以留在江陵协助守城。

 当时军务繁忙,他也没机会进言。

 等到援军回师,他立刻抓住机会进献谗言,以泄私愤。

 朱荣与张缵是一伙的,更想除掉桂阳王萧慥。

 萧绎向来多疑,听到谗言就信以为真,当即匆匆返回江陵。

 桂阳王萧慥一头雾水地迎上前去,还没说上两句话,湘东王萧绎便一挥手,左右侍卫立刻将萧慥按倒在地。

 “我犯了什么罪?”

 萧慥挣扎着质问。

 萧绎冷笑一声:“你勾结萧誉、萧詧,意图谋反,罪证确凿!”

 “冤枉!我从未——”

 话未说完,萧绎已拔出佩剑,寒光一闪,萧慥的人头滚落在地。

 鲜血溅在青石板上,这位王爷至死都没能辩白一句。

 权力斗争向来残酷,兄弟阋墙时,真相往往最不重要。

 与此同时,萧绎派出的密使已抵达汉口,暗中联络戍将刘方贵。

 “殿下答应,只要将军倒戈,助他拿下襄阳,日后必有重赏。”

 密使压低声音道。

 刘方贵原是岳阳王萧詧的心腹,奉命带兵勤王,却因各路军队拖延不前,一直按兵不动。

 此刻他摸着下巴沉吟:“湘东王真能保我富贵?”

 “千真万确。”

 正当刘方贵准备起兵时,突然收到萧詧的紧急调令。

 他脸色骤变:“莫非事情败露了?”

 亲信劝道:“将军不如先据守樊城,观望形势。”

 刘方贵一咬牙,当即关闭城门,竖起反旗。

 萧詧闻讯大怒,亲率大军讨伐。

 两军在城下交锋,刘方贵终究不敌,被乱刀砍死在阵前。

 棋差一着,满盘皆输。

 这场背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此时萧绎尚不知樊城变故,正对亲信杜缵面授机宜:“你带着厚礼去雍州,务必说服刺史支持我军。”

 杜缵拱手:“属下明白。”

 当他行至大堤时,才听闻刘方贵兵败身亡的消息。

 随从惊慌道:“大人,我们还要去雍州吗?”

 杜缵望着手中诏书,苦笑道:“现在折返更惹嫌疑,只能硬着头皮走一趟了。”

 乱世中人,往往身不由己。

 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马蹄声渐远,扬起一路尘土。

 这场兄弟相残的戏码,才刚刚拉开序幕。

 萧詧听说侯景已经攻入都城,朝廷乱成一团,连个主事的人都没有。

 他心想:“这时候谁还愿意交权?”

 于是,他暂时安排杜缵住在城西的白马寺,又派手下杜岸去传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杜岸找到杜缵,压低声音说:“岳阳王那边情况不妙,恐怕容不下您。

 不如先去西山避避风头?”

 杜缵信以为真,立刻答应,还和杜岸结盟,表示信任。

 当天夜里,杜缵换上妇人衣服,钻进一辆青布马车,悄悄逃往西山。

 可他哪知道,这根本是个圈套。

 萧詧早就想除掉杜缵,正好借机动手。

 他立刻命令杜岸带兵追击,没费多少力气,就把杜缵抓了回来。

 杜缵吓得魂不附体,跪地求饶:“我……我愿意剃发出家,从此不问世事,只求活命!”

 萧詧冷笑一声,敷衍道:“行啊,随你。”

 可实际上,他根本不信杜缵会老实,转头就派兵日夜监视,生怕他再跑。

 从此,萧詧和萧绎的仇越结越深,两人只顾着内斗,谁也不管国家大事。

 侯景乐得看戏,趁机独揽大权,肆意妄为。

 朝廷上下,一片混乱。没人敢拦侯景,他越发嚣张,任意横行。

 梁武帝萧衍被侯景控制,心中懊恼至极。

 他本是九五之尊,如今却成了傀儡,怎能不愤懑?

 这天,侯景推荐宋子仙担任司空,武帝一听,眉头紧锁,冷冷道:“调和阴阳,须有真才实学,这种人怎能轻易任用?”

 侯景碰了钉子,仍不死心,又提出让自己两个亲信担任禁军主帅。

 武帝依旧不答应。

 太子萧纲见父亲屡次拒绝侯景,心中不安,生怕惹祸上身,赶忙进宫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