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8:游戏开发有手就行青椒大虎皮
第375章 吃鸡通行证(第2页)
因为舆论和监管的原因,华国游戏公司想要在大A上市的确很难。
但很多大型游戏公司也有其他办法回归大A。
巨人在15年启动私有化,从美股退市后通过借壳世纪游轮,两年后回归大A。
完美世界在16年把游戏业务注入大A上市公司完美影视,实现整合上市。
大盛也在18年被世纪华通以298亿的价格收购,注入A股上市公司,造就了当时大A游戏板块市值最大的公司。
连米忽悠在17年也尝试了申报创业板ipo,拟筹资22亿,并在18年更新招股说明书,将筹资规模增至89亿。然而,种种原因下,20年9月,米忽悠撤回了上市申请材料,终止了其在大A的ipo计划。
之所以在20年9月这个时间撤回,当然是因为原在这个月月底正式上线了。
没错,这段时间就是米忽悠因为制作原缺钱的时期,整整3年,米忽悠一边筹谋上市,一边到处找投资。很多投资机构没有选择相信米忽悠,制作原这种孤注一掷的选择让投资人根本不敢投资,当然,他们后来后悔不迭就是了。
虽然ipo失败了,但米忽悠凭借崩崩崩等游戏的吸金能力,硬是撑到了原出世,还挺不容易的。
这一系列的知名游戏厂商都在大A上市失败了,即便是成功上市的,更多也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而非ipo渠道。
由此可知,当时游戏公司在大A直接上市之难。
监管部门对游戏公司登陆大A的谨慎,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游戏行业的特殊性。
一方面,游戏业务盈利高度依赖爆款产品,业绩波动较大,而利润是作为考核企业是否能上市的一条重要标准。
另?方面,国内社会舆论长期对游戏产业给予负面评价,监管部门对游戏产业持谨慎态度。
这导致了游戏公司在大A进行ipo的难度激增。
就连猪厂这种级别的公司,也没能完成在大A上市的计划,为了融资,猪厂不得不在港股二次上市。
而很多选择了在港股或者美股上市的公司,一直都有回归大A的想法,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