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再启言无忌YWJ

第111章 毕业生(第2页)

简而言之,一身大红配饰六彩的校哥儿,此时面对着四百多名青衣学霸,一点都不紧张,毕竟这一年多里,他经历了太多的历练。

这就是殿试了。四百二十个会试的优胜者,也就是贡士,每人配备一张书桌,一副笔墨纸砚,现场做题,以决出最后的名次,然后分为三甲进士。

是的,殿试不会废黜他们的资格,无论考得怎样,他们都将成为进士,只是几甲而已。这只对那前几十名重要,因为一二甲中会选人入翰林,入了翰林未来才好入阁。

出题者自然是皇帝。

巨大的殿堂里,只有他一人的声音在回荡,声音清亮,语速不急不缓。

“今年是朕登基以来,首次轮才大典。选得四百多位良才,可谓精英荟萃,济济一堂。朕为诸君贺,为大明贺。”

“既然,诸位是大明未来的栋梁,朕的臂膀。那朕心中的些许疑惑,正要用来向诸位考校”

“朕登基之初,与前吏部尚书周嘉谟周公有过一次奏对”

“周公曰,为官用人,应看六事:一曰守,二曰才,三曰心,四曰政,五曰年,六曰貌。”

“朕曰:太祖有《官员本等六事》:学校、田野、户口、赋役、讼狱、盗贼。就是粮食、人口、赋税、教育、治安、军备。将这几件事做好了,也就仓癝足,知礼节,外无国患,内无盗匪,安居乐业,政通人和。”

“周公却说,当下民生艰难,要轻赋税,少徭役,与民生息。若用人只看政绩,总有人鱼肉百姓,竭泽而渔。应先看官员的心性操守,正人君子才懂体谅百姓,不施恶政”

“朕至今尤在疑惑,若袖手无为,写得一手道德文章,敢于抨击弹劾,自能博得一身清名,却又对郭嘉百姓何益?但周公说的也在理。所以这《官员本事》,便是今日殿试考题了,诸君定有高论,可为朕解惑”

四百多人,齐齐谢过皇帝,入座思索。整齐的青衣,统一的如钟坐姿,这士子风度,还是很好看的。慢慢的有人理出了头绪,提起笔来。殿内刷刷的落笔声越来越响,如春蚕啃食桑叶,叫人心旷神怡。

到这个时候,皇帝可以告退了,没必要陪一整天。

其实校哥儿心里是有些失望的,因为会试的那一题《格物致知》,并未有太多惊喜的答案。
 

全怪校哥儿学问不好,这四字的原文来自《大学》,上下文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被视为圣人与标准答案的朱熹,这样解释:“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

大明第一思想家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于是将“格物致知”说成“致知格物”,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结论是知行合一。

反正绕来绕去,“格物致知”还是回到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校哥儿期待的:“通过研究事物规律发现背后的科学道理”。另一个时空,这四个字与科学挂上关联,其实是清末的时候。而今只有他和身边的小圈子,才会这么理解。

所以尽管有“攻玉书院”的暗示,还是没多少人往这方面回答,毕竟太冒险。即使是校哥儿寄予厚望的宋应星,也没有很坚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