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战前决议(第2页)
“这里,是我们在沂州活动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一直是以农民为主,分三个优先级地攻打村防、镇防、城防猛安谋克户以及大小地主,夺取受它们控制的土地、农户、关隘,再组建农会,通过专门的派人指导监督并建立联系,使我们能够和本地的群众组合成有力量的整体。”
“靠着群众,我们才能够完全在这块地方扎根。”
“好比心脏跟手脚。”
“有农民这颗心供血,我们这些手脚,才能灵活运动起来。”
“等以后打到其他地方,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要照这套方法办,也就是以农村、农民为主。”
“所以对乡镇的抢占不能松懈。”
“但同时,我们这次连县城也要一并打下来。”
“你们有任何疑问、建议、意见,现在都可以提出来。”
现在黑军上下应对许多事务都是按这套方法办———事前大家商量着来,允许百花齐放,拿出自己的方案或指出别人的错漏,甚至如果陆大古本人在决策上出了错误,可以接受别人指着他的鼻子骂,但商量完以后大家就得劲往一处使,对决策贯彻执行。
如果你事前有不满憋着不说,执行的时候阳奉阴违造成损失。
那就不要怪我按规矩处置你的时候不讲情面了。
“陆同志。”
一位本历史线征召提拔上来的千夫长举手。
“请讲。”
“我看我们这次是要村镇县城一起打,我们不是以农民为主吗?为什么不把难啃的硬骨头放一放,先把沂州、莒州、密州三个州的村镇攥在手里头?”
陆大古耐心地听对方用浓重的方言口音把话说完,刚要开口。
“关于这个问题。”
坐在边上的大进帮他作答,她现在是作为联系农会,以及后勤方面的同志坐在这里:
“我和大古早先已经商量过了。”
他们选择的发展路径和后世非常相像:这个时代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炎华大地上九成九的人都是农民,可以说,旧时代的大部分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
但,不同的人口密度和技术水平条件下,还一味地去模仿,就犯了教条的错误。
他们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现实情况作出调整:
秦朝总人口不到三千万,唐朝总人口六千万左右,宋朝上亿,元朝一亿左右,明朝过亿。
到了清朝,则有足足四万万。
这是无法一概而论的。
另外,早期的我军的确没有生产热武器的能力,但随着队伍发展壮大,加之诸多有志之士前赴后继不惧牺牲地支援、内部人员集思广益不懈努力,我军事实上逐渐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主生产制造能力———再次重申,我们的先烈绝不仅仅是靠人海战术夺得了胜利,这是敌人的抹黑和污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