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地球诞生的时间(第2页)
人类的轨迹:从洞穴壁画到数字文明的狂飙,文明的曙光:十万年的星火相传
北非撒哈拉地下神殿的砂岩壁画在此复活,十万年前的智人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他们用燧石刀分割猛犸象的尸体,篝火堆旁,老人用红赭石在洞穴壁上绘制星图,每道刻痕都精确对应着昴宿星团的位置。当第一粒小麦在两河流域发芽,人类迎来了农业革命,苏美尔人用芦苇杆在泥板上刻下楔形文字,记录着农作物的收成;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用天文知识确定方位;华夏先民在龟甲上刻下甲骨文,记载着四季的变迁。桂逸注意到,所有禁地的“神火”传说,如希腊的赫菲斯托斯、中国的燧人氏,都在人类掌握火与金属冶炼时达到高潮——那不是神赐,而是人类第一次征服自然力的里程碑,青铜的熔点1083c,铁器1538c,每一次温度的突破,都意味着文明的进步。
科技的狂飙:三百年的改天换地
1769年的英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喷出第一缕白烟,时间墙的色彩突然变得浓烈。伦敦的烟囱群如黑色森林,喷出的黑烟笼罩城市;纽约的铁轨向地平线延伸,火车的轰鸣打破了原野的寂静;东京的电子管闪烁荧光,开启了电气时代。桂逸看着石壁上的科技树分支,从爱迪生的电灯泡照亮黑夜,到图灵的计算机奠定信息基础,从阿波罗11号宇航员踏上月球,到“毅力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留下痕迹,人类用三百年时间走完了过去三万年不敢想象的路。但辉煌背后,是地球的伤痕:1945年广岛的蘑菇云升起,核辐射让土地数十年寸草不生;2011年福岛核泄漏,放射性污水持续污染海洋;2035年,亚马逊雨林的树木以每分钟消失3个足球场的速度锐减,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石壁上的环境数据不断跳动,2050年北极冰盖完全消失,北极熊在最后一块浮冰上绝望徘徊;207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60厘米,上海、纽约等沿海城市沦为海底废墟。
未来的分岔路:在毁灭与重生间的艰难抉择,核爆寒冬:当文明点燃末日之火
第一个未来分支始于2077年的中东。某国核设施因黑客攻击失控,连锁爆炸引发的放射性尘埃如乌云般笼罩欧亚大陆。三个月内,欧洲的麦田颗粒无收,新生儿畸形率飙升至37%;十年后,“核冬天”降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12c,亚马逊雨林化作荒原,黄河、长江彻底冰封,航运中断。更可怕的是,臭氧层出现直径5000公里的空洞,强烈的紫外线直射地表,杀死了90%的浮游生物,海洋食物链崩塌。地球仿佛回到20亿年前的无氧状态,却再没有蓝藻来拯救,因为此时的环境早已被核辐射污染得无法孕育生命。荒芜星球:当摇篮变成坟场
2045年的波斯湾,石油钻井平台如钢铁墓碑矗立,海水被原油污染成黑色,再也看不到海豚跃出水面的身影。淡水危机首先在中东爆发,为争夺底格里斯河水源,土耳其与伊拉克爆发“水战争”,数百万人流离失所。2060年,刚果盆地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倒下,全球氧气含量降至18%,人们开始习惯戴着呼吸面罩出行;2080年,珊瑚礁全部白化,曾经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变得死气沉沉,鱼类大量死亡,人类的餐桌上再难见到海鲜。2100年的地球,撒哈拉沙漠吞噬了整个南欧,天空永远笼罩着黄灰色的雾霾,p2.5浓度突破1000,只有最昂贵的净化舱能提供安全的空气,曾经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星际流浪:当家园被迫迁徙
2085年,太阳开始不规则膨胀,日冕物质抛射频繁发生,地球的电离层被破坏,卫星接连坠毁。为了生存,人类启动“方舟计划”,在月球背面建造反物质引擎,试图将地球推出太阳系。但脱离轨道的过程异常艰难,地核磁场紊乱引发全球性火山爆发,黄石超级火山喷发,火山灰遮蔽阳光三年,全球农作物绝收,饥荒蔓延。更危险的是,当地球进入某颗红矮星的引力范围,极端的潮汐力让地壳出现裂缝,岩浆从地底涌出,城市在火海中崩塌。此时的地球,就像一艘失控的宇宙飞船,在星际空间中孤独漂泊,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停靠的港湾在哪里,或者是否存在这样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