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掩面而走(第2页)

这不正是天津正在做的吗?通过商业将商人们组织起来,通过工业给失地农民和赤贫者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可以养家糊口。于此同时,在辽东,在三边,谢宏正在做的那些,不正是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所吗?

而且,同样以孔圣人的说法来讲,仁政是什么?很简单,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

在天津官吏身上,杨慎看到了仁德,从四川到江南,再从江南到京城,除了天津,他又何尝见过官吏们身上出现过这样的态度?要知道,他们面对的可是一群商人,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一群人。

在新政的具体措施中,他看到了宽和,从两省赶来的百姓都和难民差不多,可到了天津之后,受到的接待可比难民高多了,外面成排的屋舍就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那些屋舍有些简陋,不过对那些百姓来说,却已经足够好了,何况,根据那些办事文吏的说法,等到工程工人召足之后,会先在城外修民居,然后再修路。

先百姓之忧而忧,杨慎觉得,这似乎比范相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更上了一层楼了,前者是实实在在的,而后者却是一个空泛的抒情。

最后,如果招商局的那个文吏没有说谎的话,天津衙门施以民众的恩惠还不止这些,通过专利局提供新技术给商人们,并且提供种种便利,让他们以之创造财富,这种恩惠比纯粹的散财要高明得多,也实际得多。

散财的话,大明这么多人口,有再多的财富也不够用,而且很可能会养出来一群寄生虫,人毕竟都是好逸恶劳的。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天津衙门做的,正是这件事。

管窥见豹,能创造出种种神奇的技术,并将之毫不吝啬的传授于人,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气度,都是让人惊叹的。

正是在谢宏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前所未有的气魄的带领下,如今的天津,正朝着一个孔圣人曾经向往并且憧憬的辉煌盛世行进着,至少,以杨慎看来是这样的。

可是,京城的前辈和同道们,对此却持有相反的看法,到底谁错了?杨慎很苦恼,士林中喧嚣着的观点,都是说谢宏大歼大恶,现在的新政不过是伪善之举,可他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谢宏这新政到底伪善在哪里?

除非……他举目看了看前方,前面就原来的清军厅,现在的专利局了,若是谢宏真的是伪善,那么可能隐藏陷阱的恐怕也只有这里和税务厅了。

技术是谢宏的,他也许会凭此而要求干股,或者收取高额的专利费;若不然就是等有了收获的时候,对商人们课以重税,毕竟大明原本是没有商税制度的,他可以任意施为。

不过,这只是个可能姓罢了,从理智出发的话,杨慎并不认为谢宏会做这种杀鸡取卵的勾当,那太没远见了。

可他又很希望对方会这么做,因为只有对方这么做了,才能证明他的师长前辈们是正确的,比起素未谋面的谢宏,甚至眼前所见的商人和百姓,对杨慎来说,那些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景仰着的人才更重要,这几乎是一种信仰,又怎能轻易崩溃?

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杨慎跟在包胖子等人身后,进了专利局。

专利局的人相对少了些,来这里的都是想做实业的,而招商局那边却包括了许多行商或者要做海贸的。不是所有人都有信心和耐心开设作坊赚钱的,在很多人看来,商人就应该做一手进,一手出的买卖。

商人虽然少了,但办事员却差不多,格局也一样,大厅内,沿着对门的墙摆设着一排桌椅,后面坐着十几个书吏,桌子上放着各类别的名牌。

其中一张桌子面前正站了两个人,正是杨慎刚刚在招商局见过的那两个要开罐头厂的,胖子几人也看到了,于是一窝蜂的围了上去。

虽然是点头之交,不过终究也是熟人,通常情况下,那两人是会打招呼的,可杨慎却分明看到,那两人眼睛瞬也不瞬的看着书吏,半点都没注意到身旁的动静。

不知是不是他们这副模样感染了后来者,胖子等人围过去之后,很快也变成相同的样子,好像不是围过去几个人,而是有人搬了几座雕塑过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