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真是来对了(第2页)

 

士人们可能会辩解说,孔圣人是为了从政之后为天下人谋福。可是,当年跑去卫国,投靠卫灵公嬖幸的宦官痈渠的人,难道不是这位夫子吗?走后门,走被他后世的徒子徒孙唾弃的阉竖的后门,为的不就是谋官么?

 

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和阳虎谋叛,公山不狃派人去请孔夫子,结果他又是跃跃欲试,要不是子路拼命拦着,而谋逆的两个人很快事败,没准儿早就被人当乱党干掉了。

 

正德和谢宏哥俩都是不读圣贤书的,也不知道这些典故,可杨慎是谁?这位神童自幼就开始读经典了,对这些典故也是存过疑虑的,当时有授业老师给他授业解惑,并没有深究,可此时他观念已经有了变化,哪里还会和从前一般想法?

 

思索良久,杨慎在题目旁边写下了两个字,他用的当然不是炭笔,而是毛笔,这二字蕴含了他的浓烈的情绪,因此也是浓墨重彩,力透纸背。

 

严肃的问题不止这一个,可以说,所有的简答题,都是类似的风格。不单是杨慎神情凝重,李兆先手中的笔也慢了下来,皱眉思索时,眉宇间浓郁的凝重之色,全然不在杨慎之下,显然这位首辅公子也不完全是个玩世不恭的浪荡子。

 

“海外有广大的疆域,不尽的财富,若要攫取之,何策为上?”

 

“世间有人富有却不通应用之法,有人贫穷却善于经营,如何才能使其各得其所,不致浪费?”

 

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乍一想很简单,可深思起来却是奥妙无穷,杨慎结合天津见闻,一一加以对照类比,更是觉得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别说一两个小时,就算穷尽一生,也未必能找出最正确的答案。

 

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串连在一起,其实就是士大夫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治国安邦之道,只不过士大夫们却很少研究罢了。以道德为名,来压榨或者奴役百姓就已经足够了,又何必研究这么深奥的问题呢?用那些时间搞点风花雪月不是更好吗?

 
观念的转变就是这么突然,这么彻底,连杨慎自己都很惊讶,也许从踏上天津地界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了会跟从前的自己,跟从前的信仰一刀两段,然后南辕北辙了吧?

 

简答题比前面的问题难度高得多,很多问题杨慎也同样无法确定答案,可他的精神却越来越亢奋,情绪也越来越激昂。

 

来书院真是来对了,谢总督虽然行事有些偏激,不过,他对治国之道的理解,却堪称博大精深,就算他的能耐仅限于提出这些问题,也足以令人称道了。

 

没有答案不要紧,只要自己,只要在场的和没在场的考生和学员,只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会源源不断加入这个书院的同道,只要有人本着为国为民之心,不断的探寻下去,总会有云开月明的一天的,杨慎对此深信不疑。

 

有了这样的认识,再重头审视一遍考卷,杨慎也是豁然开朗,很明显,这考卷前半部分的题目,都是皇上出的,后半部分则是谢宏出的,所以,风格才会迥然而异。

 

皇上在前面出的那些题目到底有没有深意,杨慎还想不透彻,不过,他可以肯定,对于取士和研究治国大道,谢大人的态度是相当严谨和认真的,不然,他不会连自己订下的新政都质疑。

 

“众多周知,[***]问题极难根除,即便太祖以酷刑威慑之,也是治标不治本,洪武年间,种种灰色收入就以常例等名目堂而皇之的风行朝野,其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天津等地施行新政,吏员人等,皆热情饱满,忘我奉公,然则……”

 

这是简答题的最后一道,也是题目最长的一道题,涉及面也是极广,连刚刚运行不就天津新政都拿出来做了例子。

 

“俗语云: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单靠一腔热忱,初时虽可以保持艹守,但天长曰久之下,人心难免懈怠,热情消退之后,固疾势必重生,应试者既然有志于政,请问此症何解?”

 

在杨慎的心目中,天津吏员的形象极为高大,那些人的清正廉洁,只有古籍中记载的盛世下的官吏才可堪比拟,若非他知道出题和施政的是同一人,这样的问题算是自我否定,他甚至有拍案而起,高声怒斥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