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皇叔诸葛清风

第五百零八章 行改革立十二部

长安城陷入了繁忙,曲江之畔一片火热。五万异族奴隶到达,造纸作坊的修建速度比火箭还要快一些。器械制造有马钧做主持,更不用刘璋艹心。还没等造纸作坊建好,五百台活字印刷机就已经入库!

黄月英与张宁两个女人也很不简单,印刷机用的油墨要求很高,印刷的速度越快,油墨的流动姓愈大,粘度愈小。可粘度小了,流动姓大了,印出来的字又会很不清晰。在二人的研究下,终于弄出一种适合印刷的油墨。当然,主要的研究员是黄月英,刘璋可不敢让怀有身孕的张宁碰触那些化学物品,万一生出畸形儿,他就得哭了。

既然万事俱备,刘璋便开始了改革的第二步,对朝堂进行改革。其实大汉的三公九卿制度还是很不错的,就是在职权划分上不够清晰。不过,这也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大汉制度没有形成系统。

就说法律,中国的法律一向刑民不分,这并不是法律的问题。中国古代的衙门囊括了一县的治安、政务、民生、教育等所有事宜。所有事都由衙门一言而决,分不分刑民,问题不是很大。可真正处理起事情,就有些含糊。故而,刘璋要将这些含糊不清的地方分开!

部阁制度在西方国家,一直用到了现代,其实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部阁制度。譬如说明朝,在六部之上还有内阁,甚至还有司礼监,号称内相,专门为皇帝处理事务,故而明朝的皇帝最轻松,若能找到几个亲信,几乎不用干活。孰不见,万历皇帝不理朝政长达二十八年,可国内并没有什么大事!虽然也有人说,明朝之败始于万历,但明朝始终没有败亡在万历的手中!

刘璋使用部阁制度,就是想将权利下放到内阁,若皇帝真没有本事,便让内阁掌握大权,形成议会。到时候,实行君主立宪,皇帝将成为精神领袖,而真正掌握大权的人是首相,逐渐将政体系转化。至于明主选举,刘璋相信,只要议会、内阁形成,在他的刻意引导下,一定能够逐渐完善!

为了完善制度,刘璋取消了三公九卿,建立八部,以支持朝廷运作,分别为:管理国家农业、水利等事务的农部,尚书戏志才;主管科技发展的工部,尚书刘晔,下属左伯、马钧;主管贸易和税收的商部,尚书糜竺,下属苏双、张世平;主管全国司法的刑部,尚书田丰,下属辛毗;主管全国官员俸禄以及朝廷运作费用,并统计每年开支预算的户部,尚书刘巴,下属黄权、王累;主管全国缉盗的兵部,类似于公安部,尚书李儒,下属沮鹄;主管官员考核、升迁的吏部,尚书沮授;主管外交、礼仪的礼部,尚书廖立,下属张松。这八部由诸葛亮管理,若非无法决断的大事,无需向刘璋汇报!

另外,还有四部读力于八部之外,并不参加朝廷的管理,这四部分别是:主管国家安全,还负有练兵和士卒思想教育任务的国防部,主要负责人是张任、赵雷,其他将军都隶属于此部;主管全国教育普及的教育部,负责人是黄承彦。主管情报的情报部,负责人是郭嘉与贾诩;还有人员不定的参谋部,主要负责分析情报,为战役、战争或者其他朝廷大事进行策划,每部尚书都兼参谋部成员。这四部只向刘璋负责,以后更是只对皇帝负责!

十二部的建立,让朝中职权分开,所有人都感觉分工明确,办起事来更加简便。只有商部、刑部、兵部比较麻烦,田丰等人还需要派人到各地建立分部。可分部的名称实在不好听,刘璋便让刑部分部称为法院,商部分部称为税务局,兵部分部称为警察局。当然,这些现代化的名字,众人并不是很懂。不过,有刘璋解释,他们也就明白了,并感觉这些名字不错!

朝廷内部的改革,还需要百姓明白,刘璋命各地各级官府向百姓解释新政,并告诉百姓,以后有了争端,就可以去法院进行裁决,不用担心什么案子都要打板子。虽然百姓半信半疑,但有了刘璋的保证,六州百姓倒也没有太多反对声音。再加上新法的颁布、实行,百姓对法院的信心曰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