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第2页)
野战对敌,他们足以硬撼同等数量的骑军,这就是李贤的底气。
谁曾想,就在大军启程之际,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滨海道无法通行。
这可如何是好?
无奈之下,太史慈只得求助于“地理通”田畴。
田畴谏言道:“尚有微径可从”。
这条“微径”就是从今天的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线,古时也称“卢龙塞”的交通要道。
太史慈大喜过望,他使人在滨海道上竖碑刻字,佯称因道路不通大军已退。
消息传到蹋顿耳中,这位乌桓首领信以为真,逐渐放松了警惕。
其实,这只是太史慈施出的一计。
实际上,赵云早已经统领骑军从“卢龙塞”火速出关,一路急行军直到白狼山附近。
白狼山距离乌桓柳城尚不足二百里,刚刚得知消息仓促赶来的乌桓军,正与青州军在此处狭路相逢。
青州军以太史慈、赵云为代表,可谓猛将如云,而他们麾下,四千青州精骑与六千各族骑军组成的精锐厮杀经验丰富。
乌桓人数量极多,单兵作战能力强,但他们缺乏战略与战术配合。
长途跋涉,青州骑军与乌桓骑兵体力消耗极大。
不过,太史慈明白,必须早做决断,否则的话,一旦乌桓来援,青州必败。
破釜沉舟之下,太史慈与赵云身先士卒,猛攻敌阵。
万人敌,冲锋陷阵,不可阻挡。
哪怕乌桓骑将豁出了性命,却不能阻住赵云、太史慈分毫!
冲,冲冲!
乌桓骑军的阵形不复存在,俱被冲散。
青州军见状,急忙发起猛攻。
数万名兵马厮杀作一团,关键时刻,青州步卒及时赶到。
战场局势由此一变,腥风血雨之中,青州军越战越勇,而乌桓人逐渐败下阵来。
单于蹋顿当场被俘,为除后患,太史慈将其斩首。
蹋顿败亡,乌桓人再无战心。太史慈趁乱斩杀数名乌桓大将,余者四散溃逃。
经此一役,乌桓精锐不复存在。
太史慈并未见好就收,而是长驱直入,直捣黄龙,占据乌桓重镇柳城。
与此同时,征讨各部的方略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幽州,涿郡以北四百里外,此处正是一处乌桓人的聚落。
这是一个宁静的早晨,生机勃勃的阳光从地平线上腾空而起。
牛羊在木栅栏中哞哞地叫着,早起的孩子哼着歌儿,挤着马奶。
部落中强壮的汉子吃了几块肉饼之后便驱赶着牛羊离开了家。
忽而,一阵急促地犬吠声响起。
留守在部落中的妇孺们迟疑地翘首相望,难道早起的牛羊又遇到了豺狼,要不然忠心的猎犬怎么会发出如此凶狠的叫声?
“快,乌桓部的乡亲们,赶紧离开这里,汉人来了!”
一名部落中的好汉纵马狂奔,他大呼小叫着,试图让同族的部众离开,然而,上一次汉人来袭还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多数部众根本不相信这个汉子,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玩笑。
公孙瓒已经死了,袁氏对待乌桓很是友善,拉拢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滋扰?
直到那汉子找到族长,由族长宣布举族迁徙的消息之后,乌桓部落的部众们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温顺的汉人像牛羊一般,十多年来,他们的军马从未踏上这片茫茫无际的草原。
去岁,部落中的勇士在蹋顿的蹿啜下加入了南下滋扰的行列,那一次,勇士们所获颇丰。
据说,汉人们忙着占据辽东的土地,无暇顾及这里。
怎么一年不到,懦弱的汉人就敢出关了?
由于兀杨部落与蹋顿走的很近,之前更是与蹋顿部勾结强占了鲜卑人的草场,因而,青州军将其作为报复的目标。
此番,听闻汉军列阵而来,兀杨的头人当即明白了,汉人这是来报复了!他们击败了蹋顿的铁骑,乘胜追击而来。
虽说,开春的时候兀杨并没有派出军马跟随蹋顿出征,可之前,兀杨部落毕竟做过蹋顿的帮凶,汉人找上门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匆忙间,兀杨的头领甚至连聚集兵马与汉人决一雌雄的勇气都没有,在他想来,能够打败蹋顿的兵马一定不是等闲之辈,况且,若是汉人势弱,又怎么敢追杀出关外,追到这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