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秀才会武术

第701章 地震(第3页)

太后向李贤行了一礼,感激道:“路上还亏得大将军,不然我们孤儿寡母……”

李贤连连摇头,“使不得,使不得,这是微臣的职责所在”。

太后心有余辜地拍了拍胸口,适才路上已经有宫殿倒塌,很是骇人。

如果山阳王还在宫殿,肯定难逃伤亡。

多亏了李贤呀。

稳住天子、太后,李贤又吩咐下去:“传我军令,告诉各位乡亲,地震可能还有余震,让大家莫要急着回去”。

“喏!”

城中,官府将李贤的执意传达。

有长者连连颌首:“大将军说的没错,还是命要紧呀!”

此时,官府的人手在军卒的陪同下四处劝慰着慌乱的百姓,李贤更是让人把“免掉今年田租”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附近的百姓。

这也算是雪中送炭了,大将军真乃善人!百姓心中念叨着。

再大的地震也会有过去的时候;再难过的堪儿也有踏在脚下的那一刻;再倒霉、再失意,也会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

地震彻底过去了,为了防止朝臣多心,李贤让天子上殿。

长央宫的前殿内,天子面色灰白的坐在龙椅上,听着郎官的奏疏。

之前下邳令已经把城内的情况上报了一遍:除极少数房屋倒塌,砸死了几个倒霉鬼,下邳的情况还算良好,百姓伤亡不大。

当然了,这与李贤的及时通知密不可分。

如果不是李贤使人大街小巷的鸣锣示警,百姓们不可能及时逃窜。

天子今年十三岁,初登大宝,他也有些踌躇满志。

只是,熟读史书的天子明白,此番地震,多半要下罪己诏了。

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科学仪器,无知的百姓们认为,地震是上天对大汉的警示。

要么是天子失德,要么便是奸佞乱朝。

李贤心情沉重,他知道,这一次只怕会成为某些人的借口。

不过,那又怎样,李贤怎不能说地震是大自然自我运动的结果吧。

去他娘的,爱咋咋滴!

“启禀陛下,此次地震震在海州,琅琊县尉快马来报,沂水水堵塞,上游山川崩裂,坠入水中。两岸水堤崩塌,河水向西逆流”一个面白无须的郎官跪伏在地,句句斟酌的说道。

山崩地裂,河枯逆流,霎那间,天子有些惊怒:“疏浚河流,救援灾民,具体事宜交由大将军李贤”。

“微臣遵旨”

“寡人困乏了,退朝。”说罢,天子丢下了满朝文武,踉踉跄跄的由侧门出了前殿。

天子一走,朝中大臣隐晦地对视了一眼,救援灾民?笑话,那帮布衣只要饿不死就行了,疏浚河流?这倒要好好拿个章程,如此一来,少不得又要征民夫了。

李贤倒是颁布了几条规章。

大臣针锋相对,李贤毫不相让。

最终,许是想到了什么,几名大臣不再不依不饶,而是狠狠地看了李贤几眼,不再多言。

李贤知道,一场风暴八成要来了。

城中,这时候官吏正指挥百姓修缮破损的院墙,整理倒塌的部分房屋。

地震过后最怕的是什么?自然是连绵的暴雨,平原地区还好些,若是在山脉丘陵地区来上一场地震,即便侥幸没有造成过大的损失,可那也只是短时间的平安,若是天威难测,降下暴雨,十有**会造成滑坡、泥石流、洪涝这些自然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即便放到如今,也是让人破伤脑筋的事情,更别提在那个生产力水平底下的古代了。

李贤尚未回府。

陈宫便找上门来:“大将军何在?”

满脸汗水的陈宫急冲冲的跑了过来,毛茸茸的下巴上沾满了灰尘。

“大将军平安无事,已入宫中议事”

陈宫松了口气,“如此便好,如此便好”。

李贤入宫之前,徐庶等人都已经报了平安,唯有陈宫外出,不知道结果,所以有些放心不下。

现在听到李贤平安,陈宫也就放宽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