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夜唱圣者晨雷

第121章 空有飞熊不得用(第2页)

 

其余人见到这一幕,都是惊呼连连,李白用惺忪的醉眼瞧着,却是微笑不语。

 

“李卿?”李隆基问道。

 

“凸透镜取火,此必修武叶畅之手段也。”李白第一句便让众人微笑,但第二句,却是有些惊人了:“军中所用阳隧者,亦同其理,《礼记》所载,‘左佩金燧,,亦其类也。《淮南万毕术》中亦有言,‘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说到此处,李白斜看了张培一眼,又笑着道:“张学士通于翰墨,此等闲书,非学士所长也。”

 

张培默然无语。

 

他原是视为妖术的东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般典故。

 

他也算是博学,否则坐不到现在这个位置,但是与李白相比,还是差之甚远。李白博览群书,而且记忆力又强,这样的典故,信手拈来,仿佛书卷在侧一般。

 

不过李白虽是好意为他开托,他却不领情。

 

他垂下眼,不再看李白,李白心思疏漏,没有在意这个细节,又指着那个棱镜分光,开口道:“国朝孔颖达注《礼记》,于《月令》中蚀hl旁注,‘日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莫非雨滴亦为棱状,故得分日光为虹也?

 

他侃侃而谈,文章掌故,挥洒自如。说完之后,他忍不住笑道:“旁人只道臣在翰林院中,日日饮酒,却不知臣亦有博览群书。臣非常人,酒越从,智越深,还请陛下赐酒。”

 

这几乎是他的常态了,每草拟一诏,或是写成美文,或者备李隆基顾问之后,便要向李隆基讨酒。李隆基哈哈大笑,心中甚是欣喜,同时也有些叹息。

 

原来并不是叶畅有什么妖术,而是前人都明晓的事情,只不过前人虽是明显,却没有将它利用起来。

 

“卿为何一见便知是叶畅所为?”李隆基笑着问道。

 

“世人庸碌,唯叶十一心思灵巧,能于古书之中,寻着这些道理。他又是好事之人,看着这道理,必去践行。”李白道。

 

“卿与叶畅相识?”


 

“神交久矣,素昧平生。”

 

李隆基点点头,心中忽然一动,叶畅这些巧心思,对于他的梨园诸伶,倒是很有帮助,或许自己该给这小子一个机会?

 

但看了看在一旁一脸笑容的虫娘,李隆基又改了主意。

 

不能给这厮有接近虫娘的机会,虽然虫娘年纪尚小,可是这厮在长安呆久了,虫娘再有两三年,不就要开始长成了?

 

“既神交久矣,朕就命卿替朕做件事情吧。”李隆基看着李白:“请卿替朕去见一见这叶畅。”

 

李白心中一喜,他早就有意结交叶畅,方才也想借这机会向李隆基举荐叶畅,现在听李隆基口气,当是要召见叶畅,因此免不了替叶畅欢喜。

 

张培则完全是另一种心情了。

 

一个李白在翰林院,已经让他觉得倍受威胁,再多一个叶畅的话,他更觉得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在李隆基面前的地位。

 

更何况,叶畅与他的不和,是摆明了的。

 

因此,他听得李隆基让李白去见叶畅,心中便是打翻了坛山西老陈醋,酸得没有边。

 

若不是知道李隆基刚愎,他真想此时开口,将李隆基的旨意阻住。

 

李隆基略一沉吟,然后笑道:“就不必宣旨,你替朕问一问他,朕让他回乡,怎么又跑到长安来了。”

 

此话一出,李白愕然,张培则喜形颜色。

 

“陛下……叶畅有奇才,陛下……”

 

“不过是些奇技淫巧,陛下斥退此人,尧舜不及也”这个时候,张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此辈惯于故弄玄虚,以新奇之物惑弄君上,某日齐恒之鉴,陛下当思之慎之”

 

好一番义正辞严,李白虽是有辩才,可张培是他的顶头上司,而李隆基又明显心意已决,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种转折,愣了一下,终究压着心中的不快,摇头道:“陛下若是拔举叶畅于尘埃之间,臣愿为奔走,但若是斥退叶畅,自有张学士可供效劳。”

 

明确拒绝去赶叶畅走了,张培听得心中又是一喜。

 

李白这厮的性子,哪里象是个大臣模样,天子之命,还能挑三捡四打折扣?虽然现在陛下荣宠于他,但迟早会惹陛下生厌,那个时候,现在李白的言行,就全是罪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