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夜唱圣者晨雷

第410章 庖丁解牛足可夸(第3页)

 

李隆基听了捋须不语,在叶畅口气里,似乎那说话的蔡晨果在三人中反而是稍弱者,而岳曦最强,杨帆亦有所长。

 

拿出运算工具之后,双方各自将所出之题交与小吏,小吏再将之分发。

 

这一分发,便又看出不同了,国子监算学馆这边,是所有人围在一块,大伙聚着解题,还有小声讨论,甚至连那些助教、博士,也在旁边参与,二十余人凑在一块儿,一时间好生热闹。

 

相反,旅顺书院这边,则只是最初时大伙聚在了一处,然后三个人各拿三四题去,竟然不是分工协作,而是各自单于。

 

见到此情形,李隆基心里不免稍有轻视:叶畅这几个弟子,或许有才,但是不够团结。

 

他想到便问:“叶畅,你这三位弟子,为何不携手共进,同克难题,却是各自做各自的,莫非他们只擅单枪匹马,不擅与人合击?”

 

“并非如此,料想是算学馆的十道题对他们并无难度,故此他们各依所长,互相分工罢了。”叶畅笑道。

 

正说话音,双方便开始计算解题,瞿昙巽先将旅顺书院的第一题拿出来,却没有什么玄虚,乃是个水利之题,大致是说某堤倒围,江水涌入,当地官民在低处开决放水,涌入水时速若于,放走水时速若于,问几时决堤围垸积水没过安全之线。瞿昙巽先是一愣,然后微喜:这种题目,虽是繁复,却非无解。

 

一群太学生便开始七手八脚计算起来,这题只要能列出思路,剩余的无非就是计算。瞿昙巽嘴角浮起了一丝怪笑,瞄了对方一眼,他们列出的第一题,亦是一个计算题,不过此题看似简单,却是要耗费极大时间,需要将题中数千数字全部累加起来,哪怕是用算筹,也不是短时间能算出结果的。

 

但他才怪笑,便见方才讥嘲他的那个少年人提起毛笔,在纸上刷刷写下一串数字,然后将那张纸交与身边的小吏:“第一题已解”

 

“这怎么可能?”瞿昙巽讶然惊呼,忍不住起身看:“这一定是错的”

 

小吏原是要将墨吹于净再将纸收起来的,但得了主持的官员示意,他将那张纸打开,亮给众人看。

 

瞿昙巽看到那个数字,大张的嘴动了动,脸上神情既是惊讶,又是懊恼。

 

竟然是对的

 

在瞿昙巽看来,他们出的第一个题目虽然不难,但足以消耗旅顺书院的比试用时。此题是个连加题,用算筹都要算是小半个时辰,可对方只是拿着铅笔在稿纸上涂画了片刻,甚至连喝杯水的功夫都没有用到,竟然就解出来了——难道对方事先就知道了答案?

 

这个念头一闪出来,瞿昙巽便强行将之压下去,这十道题都是他出的,对方怎么可能有答案

 

“快些解题,莫要输与这些歪门邪道之辈”瞿昙巽咬牙切齿地对自己的学生们道。

 

李隆基在城上看到此情此景,心中也有些讶然,他让人将题目抄了一份拿上来,又将蔡晨果解出的答案拿来,看了一会儿,他自己是算不清楚,便问杨钊:“卿为计相,可解此题?”

 

“这个,臣虽能解,耗时却要慢些。”杨钊看了这题之后,琢磨了会儿,苦笑着道。

 

叶畅在旁微微一笑,正好被李隆基看到,李隆基睨了他一眼:“叶畅,你之弟子,为何解题如此之快?”

 

“臣记得《庄子》之中有,有庖丁解牛之章,庖丁解牛之技,在于知牛身体之道理,而臣弟子能解此题,亦是如此。算学馆所出之题,看似繁多,要将一千数字相加,但这一千数字分布,却是自有规律,循此规律,就用不着一个一个生硬相加。”叶畅解释道:“恕臣直言,在臣书院之中,十二岁之少年便能解此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