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制陶记(第2页)

怎么制样?把用水和好的土,单纯地用手制样?我要造一个碗,就用木头刻制成一个能造碗的模具,把泥土放进这个模具中直接压制成样品?又或者,还有什么其它的更好的方法?

3、灼烧

如何烧?像做饭一样点一堆柴火,然后直接把做好的样品放到这柴火上烧?还有。用什么柴火烧?不同的柴火之间有没有区别,比如说,麦杆和松树段,哪个好?

这样的分析拆解,看起来很简单。放在前世,哪怕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都不算困难。但其实,它里面渗透着一种思维,一种许多老工人操作了一辈子,也未必能想到的思维。

而对于小型的作坊式的手工来说,通常而言。更不会有太多的讲究,其造成的事实就是——很多作坊,哪怕传承了一百年、一千年,其技术水平,也很可能和初始的时候,没什么两样。

换言之。千百年中,都一直是原地踏步,或者踏步的幅度,极小极小。

因为没有想法,所以没有行动。也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专门的类似于“研究所”一样的东西。再所以,任何小型的作坊式的生产、制作,都有着极大的局限,传承容易,开新困难。

还是回到陶瓷制作吧。

不需要去实地参观制陶作坊,只需根据枫林大院里那些盛酒的坛子,从其混杂沙石、厚薄有异、样式不统一等种种情况,方天就可以简单且直接地判断,这个世界当前的制陶技术,还处在极原始极原始的阶段。

用一个字来说,差!

用两个字来说,很渣!

用三个字来说,这也行?

用四个字来说,惨不忍睹!

用一加二加三加四共十个字来说,那当然就是差!很渣!这也行?惨不忍睹!

好吧,这是用方天的眼光来看的。而事实上,单纯从实用的角度来说,那些陶器,其实并没有这么差劲,不说装酒,就说日常用来盛菜盛饭当碗当盘子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过枫林大院里没一个陶碗,都是木碗。

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因为陶碗贵,而是它很容易碎,若把大院里那些木碗都换成陶碗,让小伯格小迪克等这些熊孩子用起来,估计一天就能摔上十个八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