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当出去都成为一种困难(第2页)
也就是说,现在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只有两个,一个是朱棣的名声,一个是他走了之后会破坏朱棣的规划。
朱高煦没有去问李定荣,他不想让自己遇到什么难题就问别人,尽管李定荣是他幕僚,存在的意义就是帮他解决困难。
但如今时间还算是充足,朱高煦更是试试自己能不能想出来。
幕僚必须得有,但自己同样也必须得有脑子。
之前没有这样经历,但以后,他必须要适应这个状态。
来到这里,他还没有那个能量让环境、让所有人来适应他,那他只能主动适应这个环境,适应这里的人。
想要活下去,并且活得好,这是必须要做出的改变。
李定荣原本也在沉思,想到应对的法子后,本来在等着朱高煦问他,但看见朱高煦在皱眉沉思着,丝毫没有问他的想法,顿时一愣。
李定荣就这样看了一会朱高煦,才收回目光,只是嘴角,却是逐渐上扬,发自内心的笑了。
李定荣是真的高兴,他跟随朱高煦多年了,他清楚朱高煦是什么性格,如今自己开始思考起这些事情,并且如今的朱高煦异常平静与稳重,与之前,完全不同。
李定荣可以确定,朱高煦是真的变了,没有之前的暴掠、易怒了,他由衷为朱高煦而高兴。
只是李定荣又有些许遗憾,他敢笃定,若是朱高煦提前三年有这样的改变,朱高煦不是皇帝,也将会是太子了。
纵然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太子,也不会让大部分文臣站在朱高炽那里。
但如今,李定荣依旧也不觉得晚,哪怕是去了安南,如今改变后的朱高煦,他相信他们依旧能够成事。
李定荣没有出言打扰,静静的等待着。
朱高煦想了许久,如今他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朱棣名声的问题。
他清楚,这个才是最难的点,靖难成功后,他可是朱棣面对着朱元璋灵位,跪了一天一夜,他更清楚,朱棣很想在下去能够去见朱元璋。
包括编撰永乐大典,废除建文时期的所有政策,恢复朱元璋洪武时期的政策,朱棣就是想用自己的功绩来掩盖靖难时的名声,以便下去后能够昂首挺胸的去见朱元璋,去见朱标。
如今他不解决这个问题,朱棣绝对不可能放他出去。
朱高煦想了许久,脑细胞全部动用了起来,想得逐渐开始心烦意乱时,突然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