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盐田制盐,盐政与火器司(第3页)
另外,在民间招募优秀的匠人进入火器司内,凡是火器司所需,不惜一切,想办法也要提供。
总之一句话,火器司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能用任何理由推卸!”
火器司,这是朱高煦早就想要建立的了,火器的发展前景,他敢说,没有任何人比他更懂了吧?
大明虽然也看重火器,但比起他的看重,还是差了不少。
如今在系统他还没法兑换,只能先建立起来,然后将他自己知道的,现在能够制作的火器与火器司说来,让火器司去研究。
他也没有办法,火器司什么时候能够交卷,全看这些人的悟性了。
要是等到他有足够的荣耀点可以兑换了,那时都还没有研究出他交代的火枪火炮,他到时也只能兑换了。
工业这些,就不比手工业了,这方面,他也只能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以及他自己画出来的图纸,能不能研究成功,并且达到他心中想要的结果,朱高煦心中其实也没谱。
如今大明的火器,其实也是不行的,所谓的火枪火炮,如今其实根本就没有,只有火铳,以及铳炮。
火铳射程不过就三五十米,铳炮、臼炮这些严格意义来讲不能称为火炮的火炮,射程也只有两三百米。
只不过如今大明的火铳、铳炮样式多,通过组合发射铅弹、散弹、霹雳弹等等,才形成了一定的战力。
火器用得最好的,还是朱棣手中的那三大营中神机营,如今大汉的兵马,火器使用率其实并不好,基本还是靠冷兵器作战。
现在朱高煦最为迫切的,就是火器与粮食了,有着大国科技系统的他,注定是要往外打的,火器关乎着器利,可以让征伐变得更加容易。
粮食可以解决大军的吃食,虽然大军出征不仅仅需要粮食,但粮食却是最为主要的。
若是可以,他还想大面积种植棉花,让大军在冬季都可以保持作战的能力,但可惜,大汉这块地方,真不适合种植棉花。
尤其是棉纺织品,不仅是大军,哪怕是民用,都是稀缺货啊。
哪怕是大明,如今其实都缺棉,不过这个缺,不像之前了,现在大明的棉,起码可以保证明军冬季都可以作战,也就是冬季装备其实已经有了。
这还全靠朱元璋洪武时期,朱元璋在大明北地大规模种植棉,就是为了将棉花普及开来,让百姓也能用。
除此之外,在乌斯藏指挥使司,每年都会为大明提供大量的棉,这些都是朱元璋时期做出的成果。
棉在古代,可不是电视上人人都能够用得起的,绝大部分真正的百姓,其实是一辈子都穿不上棉纺织品的,因为这玩意就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
不然也不会出现每到冬季,都得冻死不少人了。
只不过从大明开始,因为朱元璋对棉的推动,棉纺织品的价格也确实下降了不少,只是依旧还是贵。
李定荣与周岐凤听着朱高煦所说的火器司,两人心中其实都有些失望,准确来说是失落吧,因为两人都抱着很大的期望。
不过两人也没有说什么,对于火器,其实两人都不懂,因为是文官,对这方面是真的没什么了解。
只是心中有些诧异火器司的地位,朱高煦的那一句,只要火器司所需,就必须要无条件提供,使得火器司的地位有些超然了。
周岐凤本想反对,但想着朱高煦所说的好处,以及朱高煦这段时间的看重,他在等火器司出成果。
若是火器司成果达不到预期,到时他就要上书反对火器司的超然地位了。
毕竟火器司严格意义来说,都是一些匠人,骤然拥有了如今超然的地位,深受儒家熏陶的周岐凤,从骨子里就有些反感。
只不过碍于朱高煦,碍于刚才所见到的种种,因为朱高煦的看重,他也愿意给时间给火器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