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朱棣的态度,内阁入场!(第2页)
明知回到大明再返回会很艰难,明知见不到徐妙云最后一面,但毅然决然选择了回来。
回来之后任何动作都没有,直接去往灵殿,又没有休息,不见任何人,直接去守孝,这些举动,在朱棣眼中都代表了朱高煦内心的想法。
对于一个人,朱棣向来只看重行动,什么心迹,说出来的话,未必就是真的,心里想的,他也无法揣测,唯有行动,才是证明一个人心中想法的核心因素。
“去,从尚膳监调几个人,给汉王做吃的。”
“传朕口谕,让太子妃再给汉王妃准备一些赏赐,让她亲自去挑选。”
“传朕口谕,命太子起拟圣旨,汉王孝心可嘉,理应通传天下。”
“是!”
朱棣三道口谕,全部都是在为朱高煦着想一般。
东宫,朱高炽在听到朱棣的口谕后,眉头一皱,心中已经在猜测起了朱棣这么做的用意。
按照正常而言,朱棣应该是要留下朱高煦才是的啊,安南已经打下来了,朱高煦的势力因为外出,也瓦解了,再留下来,朱棣就可以放心的用了,无论让朱高煦干什么,朱高煦都没得选。
留下朱高煦,大明得到了安南全部之地,且又有朱高煦打下的基础,一年过后还能为大明创造赋税,朱高煦也会彻底成为朱棣的工具,完全不用防备的工具。
而且云南之地也被朱棣收回来,朝廷逐渐实控,沐氏的影响力正在逐渐降低,该达到的目的,都能达到了。
在朱高炽眼中,朱高煦留下来,其实对朱棣才是最为有利的,难道朱棣真的担心他们兄弟阋墙,而要放朱高煦回去?
电光火石之间,尽管朱高炽面色不显异常,但心中已经想了很多,他现在是真的有些分不清到底是什么态度了。
以他对朱棣的了解,朱棣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才是,怎么会看不到朱高煦留下来产生的利益呢?
随即朱高炽也不再去想,当即叫来内阁的杨士奇等人。
“你们下去拟旨,主要宣扬汉王的孝心,此圣旨是要通传天下的,你们可要好好写,这是皇上的口谕,你们只管执行。”
朱高炽没有说其他,说完之后都没有再去看杨士奇等人。
杨士奇、黄淮等人闻言心中尽皆惊讶,片刻黄淮主动出声。
“殿下,皇上这是要准备放汉王回去吗?”
“我不知道,不要问我,我也是前脚才收到锦衣卫传来的皇帝口谕。”
朱高炽现在就是典型的一问三不知,反正别问他,让杨士奇、黄淮这些人自己猜,反正他什么也不知道,也没有去想那些。
杨士奇、黄淮等人闻言,顿时一愣,随即心头沉重。
“殿下,汉王在大汉国有军十多万,且建立的大汉国,只是大明的藩属国,与海外小国无异。
如今汉王刚出去就有如此大军,假以时日,到时汉王若是手握数十万军,且汉王又在大汉实行摊丁入亩所谓的新政,足以说明汉王治国之能,大明旁边出现一个不弱之国,对大明江山社稷,是祸非福啊。”
“黄淮,注意你在说什么,汉王乃是大明的汉王,大汉自然也是大明疆域,只是汉王的藩地王国,你不要在这里危言耸听。
此事你们速速下去办,孤还要呈交给皇帝,不可迟了。”
朱高炽丝毫没有接茬,反而神情严肃的说教起了黄淮。
无论朱高煦怎么样,哪怕黄淮说的也是事实,但这些话,不能明着说出口,他也不能赞成,因为他与朱高煦是一家人。
不管这个一家人是否和睦,在这是事实,尤其是如今在不知道朱棣的态度情况下,朱高炽绝对不会认。
黄淮等人听着朱高炽开始赶人,也没有再说,当即退了出去。
其实黄淮也知道那些话不能明着说出口,到了他这个位置,心中是清楚的,但他们依附在朱高炽之下,有些朱高炽不能说的话,只能由他们说出来。
这些话,其实压根就不是说给朱高炽的,而是说给朱棣听的,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这里发生的事,必然会传到朱棣的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