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什么年代了还搞刺杀?山匪多的是;都想要朱高煦的命
京师城西,一间酒楼内,几人正坐在一起,满脸愁容。
“我们上书的折子,没有丝毫作用,皇帝就这样同意了汉王回去,真是一种不幸,是我们这些文人的不幸。
大明还是需要太子这样的仁德之君啊,唯有太子上位,我等才能尽情施展才华,治理天下。”
“太子身子有恙,宫中隐隐有风声传来,长孙殿下将来应是太孙,我们更应该肩负起太孙的教导才是。
大明的未来,在太孙身上,我们应当重视,宫内那几位夫子,能力恐是不足教导长孙殿下,我们应当向皇上上书才是。”
黄淮、杨士奇两人先后出声,一人说着朱高煦返回的事情,一人说着朱瞻基的事情。
两人的话语无不透露出如今大明的主宰是一个武夫天子的事实,表达着文人如今地位低下,想要改变的心。
这次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很是意外,他们其实可以接受朱棣就这样放朱高煦回去,但他们无法接受的是,他们这么多人,上了那么多折子,朱棣选择了无视,没有找他们进行任何商议。
如今坐在这里的,要么是内阁成员,要么是东宫重要成员,但朱棣没有找他们商议决定,没有给他们任何反馈,更是连朱高炽都不知道,没有跟他们说任何风声,就这样让朱高煦回去了。
这样的结果,不是他们想看见的,也是他们每个人都无法接受的。
朱棣有这么重大的决策不与他们商议,对他们这么多人这么大的意见不予参考,他们很是寒心。
这时另一边的杨荣也在此刻出声。
“胡阁老,如今你为内阁首辅,又兼任永乐大典主持事宜,当牵头上书,由胡阁老、杨大学士、黄大学士、金右春坊右谕德负责才是。”
胡阁老,也就是如今的大明内阁首辅胡广,还兼任永乐大典编撰的主持人,这些都是解缙被下狱后,胡广接任。
金右春坊右谕德,则是金幼孜,兼任翰林院侍讲,官阶奉训大夫。
这个金幼孜,其实还有一个故事,其中还包括杨士奇、解缙、黄淮,以及如今的国子监祭酒胡俨。
那就是当初朱棣靖难攻破京城时,大儒周是修准备以身殉帝,以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之理念,本及早与杨士奇、解缙、黄淮、胡俨、金幼孜、胡靖等人约定好死节,但最终只有周是修完成约定。
在周是修死后,其余人尽数投到朱棣怀抱之中,反而还联合御史陈瑛追责周是修,只是朱棣没有同意,没有追责而结束。
所以节操嘛,对这些人而言,不是什么,立场什么的,也不是什么,忠心?这个就得分情况了。
而如今的三杨,只有杨士奇位置最高,杨荣也不过才刚荣升太子右庶子,杨溥不过才只是太子洗马,如今的杨溥,也不过是与杨士奇、杨荣、黄淮关系较好,又得朱高炽信任,及自身确实满腹才华,才得以坐在这里。
胡广放下手中茶,看着众人,缓缓出声。
“刚才杨学士所言不错,大明天下不稳,百姓民不聊生,皇帝却是依旧四处用兵,又要扩大奴儿干卫,还准备要提升,更是要行迁都之举,又有北征之意,劳民伤财。
可叹天下百姓,未曾得以休养生息,民不聊生,多地起义,实乃罪过。
大明已经经不起皇帝这般过度透支国力,此乃亡国之兆,然皇帝不听良臣劝谏,如之奈何。
长孙殿下之教导,当重视,大明当继太子之后,再出贤明之君,不可再有武夫天子,不顾天下苍生,乱生战事。
我等当齐心协力,一同上书,当肩负教导长孙殿下之责才是。”
“胡阁老说得极是,我等当如此才是。”
胡广话音落下,其余人纷纷同意。
胡广话说得好听,听着像是为了大明,忧心忡忡,心系大明未来一般,重视大明未来继承人培养。
但说得不好听,还是刚才的问题,在朱棣永乐一朝,这些人觉得文人地位太低了,但因为有朱棣在,他们又无力改变。
朱高炽如今也已成型,明显的仁德之君,但身子抱恙,便是要提前洗脑朱瞻基,开始重文,同时还要防止大明再出武夫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