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旧日婚约(第2页)

 她隐约有些不安,紧紧搂住了一直没有吭声的孩子,小声的喊了一声。 

 赵福生在初时的惊诧后很快平静了下来,温和的问了一声: 

 “你确定是43年前?” 

 “是、是的。”她说到这里,又道: 

 “大人,你、你们,这43年前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吗?” 

 “是有些问题。” 

 赵福生并没有否认。 

 陈多子敏感多疑。 

 如果仅只是涉及卢珠儿出嫁一事,有些话问不出来也就算了,但涉及到了关键年份,赵福生就不愿意含糊、马虎了。 

 她怕自己如果一味否认,令陈多子心中害怕惹祸上身,反倒不肯多说。 

 这样一思索,她索性便半真半假的道: 

 “我们今年办一桩案子时,查到了一桩陈年的鬼案,恰巧是发生在43年前的,是两个月前的事,所以大家印象都很深刻。” 

 陈多子听她这样一讲,果然放松了许多,勉强道: 

 “兴许是巧合。” 

 赵福生淡淡的道: 

 “也许吧。” 

 话虽这样说,但她内心深处却越发警惕,并不认为两桩事情只是纯粹的巧合。 

 43年前这样一个精准的年份中,共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一、孟婆的女儿沈艺殊无故遭人拐走,此后她深夜收到了一封带血家书。 

 其二、同年黄岗村的吴老财强娶少女,最终新娘跳井而死,厉鬼复苏,导致了红鞋鬼案的发生。 

 两桩鬼案赵福生一开始认为是同一桩案子,可后来经过分析,又觉得红鞋鬼案的始作俑者未必是沈艺殊。 

 从万安县出发前,她曾召见过被她派遣去黄岗村打探消息的张老头儿。 

 此人提及吴老财在逼死新娘之前,曾与并州上阳郡的人有过往来。 

 因此吴老财在年老之后,举家搬迁往上阳郡金州。 

 卢育和的长女卢珠儿恰巧也与上阳郡文兴县的人有婚约,这一趟也要去上阳郡,且与他们同行了。 

 43年前(年份)、上阳郡(大致方向),两者一致,巧合的概率立即就变小了。 

 赵福生心中冷笑,脸上的神色略微变得严肃: 

 “43年前发生了什么事?” 

 陈多子就道: 

 “43年前时,我家老爷已经三岁了,那会儿对方家的长媳也恰巧怀孕,便又提起了娃娃亲。” 

 当时的卢监生已经颇有家产,在上阳郡也算混得风生水起,对方再来求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情况与早年已经不同了。” 

 陈多子道: 

 “那时上阳郡的情况复杂,鬼案频出,我家祖父觉得当地不宜久留——”她顿了顿,接着才道: 

 “后面便想方设法搬离了并州。” 

 卢监生为此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他一生积攒下来的银钱大半填在了上阳郡,最后狼狈定居徐州昌平郡府。 

 在这样的时代无论是水、陆都不大通畅,兼之鬼祸、匪祸还多,书信往来也慢,两家之间便逐渐断了联系。 

 “之后对方也断了音讯儿,他们生了男、生了女也不清楚。” 

 陈多子道: 

 “据我家老爷说,后来祖父也曾想托人去寻找,但没找到。” 

 上阳郡的人因为鬼祸,年年有人逃走,天下之大,要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时间一长这门娃娃亲便不了了之了。 

 “后来我家老爷长到了二十还没有定亲,便是因为这桩娃娃亲的缘故。” 

 但总是这样枯等也不是个办法。 

 眼见卢育和到了26、27还未娶妻,卢监生的妻子逐渐坐不住了,成天在家中啼哭,卢监生无可奈何,最终这才为儿子相看说媒找人提亲。 

 “最终定下了昌平郡周家,也就是太太了。” 

 因为这一桩亲事,卢监生后半生都觉得遗憾。 

 陈多子叹了一声: 

 “听我家老爷说,祖父临终时还在叹息对不起对方呢,失信于人了。” 

 他死不瞑目,死前曾给后人留下口信儿:若是故友来信,一切都要答应。 

 卢家三代人品行不错,卢监生死后,他儿子也牢记父亲临死前的嘱托——可惜卢育和的父亲在世时,并没有收到所谓的故人来信。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家老爷以为这桩事就过去了,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