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皇帝怎么谈恋爱比卡比
69. 第 69 章 你根本不知道我有多想留……(第2页)
魏枕风点点头,他也是今日出宫接厚礼进宫才得到的负雪楼的消息“北渊失踪的是英王,也就是我六叔的小儿子魏承嗣,刚满周岁不久。我六叔十分看重嫡庶之别,阿嗣是他企盼多年的嫡子,光是看他给阿嗣取的名字,便知他多在乎这个儿子。阿嗣失踪后,六叔恨不能将盛京掘地三尺寻找爱子,可惜依旧一无所获。”
不像谢言秉,魏承嗣可以说是英王府的掌中之宝,伺候他的下人自然是尽心尽力。如此还能被贼人得手,幕后黑手的实力不可小觑。
若两国皇室失踪之案乃同一势力所为,情况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先是东陵,再是北渊,难度逐渐增加,和升级打怪似的。”赵栖难得地面色凝重,“难道下一个要轮到南靖皇室”
五个男人不约而同地看向在襁褓中熟睡的小公主。
南靖皇室人丁稀少得可怜,到了赵眠这一辈,先帝直系一脉只剩下他们兄弟妹妹三人,其中最危险的自然是刚出生不久的小妹妹。
赵眠一声冷笑“我倒要看看谁敢动她。”太子殿下真正冷起来的时候,一身的威压像极了萧相,“自寻死路罢了。”
萧世卿道“嵇缙之此次回京,便是为了调查此事。他怀疑两国皇室相继失踪,极可能与东陵的天阙教有关。”
自古以来,越是动荡不安的时局越是滋生民间教派的温床。东陵自陆妄掌权后,朝政日益,百姓民不聊生,他们在现实无法摆脱苦难,就会在神鬼之说中寻求希望。
天阙教在东陵和西夏扎根已久,近几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如今只在东陵肆虐似乎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北渊和南靖都发现了天阙教活动的踪迹。
魏枕风道“莫非天阙教是想一统三国,所以要先拿三国皇室血脉祭天”
“不能排除此种可能。”赵眠道,“东陵本就是蛊毒之国,善于用各种秘法蛊惑人心。天阙教中人又极是狡猾,嵇缙之和千机院查了数月才算有了些眉目,找到了他们在南靖的数十个据点。”
赵栖听得极是认真,一时竟忘了要在小辈面前注意自己对萧世卿的称呼“丞相哥哥是想让好大儿去剿灭天阙教吗”
正在喝茶的魏枕风被小小地呛了一下。
赵凛闻言急忙表态“我可以父皇,让我去让我去”
赵栖皱起眉“这如果天阙教的确是冲皇室血脉而来,眠眠和阿凛甚至是朕都可以是他们的目标。让阿凛去是不是太危险了”
赵眠道“赵凛愿意去的话,儿臣会让安远侯等人陪同前往。”
赵凛继续表态“让我去让我去”
赵栖叹了口气“好吧。但实不相瞒,朕对东陵出来的东西真的很有阴影。主要是吧,他们从来不真枪实刀地跟你干,动不动就用什么毒什么蛊的生化武器暗算你。我们这一桌五人,除了阿凛,谁不是深受其害”
家宴上一阵沉默。
萧世卿忽然道“本相记得,北渊英王乃盛京禁军统领之一。”
魏枕风道“是。晚辈打算离开上京后,亲自为六叔寻回嫡子,拿下这一人情。”
萧世卿一颔首“嗯。”
小公主很乖地等他们谈完了正事,才嘤嘤哭了起来。萧世卿起身欲去哄,魏枕风毛遂自荐“萧相坐,晚辈去吧。”
只见小王爷娴熟地抱起了小公主,发出一种奇特但不难听的声音,不一会儿就把小公主逗得咯咯直笑。
赵栖震惊道“魏枕风这么会哄孩子”
赵眠嘴角上扬,有些骄傲地说“对,他很会。”
“别那么骄傲,眠眠,”赵栖无奈道,“这对你来说又不是什么加分项。”
几日后,礼部定下了太子殿下登基的日子,是七月初六,距今还有近三个月。
太子殿下日后要穿的各类龙袍要开始绣制了,四季的常服,朝服,吉服林林总总有数十总之多。尚服局的人来到东宫为赵眠量体,魏枕风和赵凛在一旁观摩加聒噪。
“你这腰也太细了些。”魏枕风看着宫人记录下赵眠的腰围,“要多吃一点啊殿下。”
白榆笑道“小王爷可别瞎出主意。万一殿下真的在这三月吃胖了,登基时龙袍不合身怎么办。”
“那不能够。”赵凛脸上敷着珍珠蜜粉道,“皇兄吃是吃不胖的,他要是胖了肯定不是因为吃的。”
赵眠喜爱璀璨耀眼的颜色,平时多穿朱柿杏黄之类的颜色,只有象征九五之尊的帝王色他从未穿过。他想象着自己穿上龙袍的样子,忍不住问魏枕风“七月初六,你能过来观礼吗”
魏枕风眉头皱了起来“恐怕有点难。”在他的计划中,整个七月上旬他都无法从盛京脱身,最快也要到下旬才能赶到上京。
赵眠颇为失望,但他并未表现出来“无妨,你专心自己的事即可。”
魏枕风不想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做出承诺,可他还是控制不住地加了一句“但我会尽量赶来,我也想看你穿龙袍的样子。”
赵眠担心魏枕风为了来看他登基误了大计,淡道“龙袍孤会穿很久,你不必急于一时。”
有魏枕风在身边的日子过得极快,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十日之期便到了。
魏枕风打算晚上出发,这样他到达盛京时是清晨,可以多出一日的时间。
太子殿下似乎已经看开了,对即将到来的离别表现得十分淡定,甚至没有提出要送魏枕风出城门,演上一出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两人像过去九日那般,一同用了晚膳,然后坐在桌边大眼瞪大眼。
赵眠问“你何时走”
魏枕风看了眼天色,说“大概半个时辰后吧。”
赵眠又问“最后半个时辰你想做什么。”
魏枕风看着他。
赵眠“”
魏枕风“”
赵眠被魏枕风抱进寝宫,放在了那张紫檀木的大床上,也在记事本上添上了最后一笔,刚好凑齐了五个“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