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雨落未敢愁

第743章 案兵束甲,冷战暗战!

 邺城,相传为黄帝后裔颛顼帝孙女女修的儿子大邺的封地。 

 公元前658年,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首筑邺城,并作为他称霸中原的战略之地营建,邺城逐渐兴起。 

 战国时期,魏文侯定为陪都,一代廉吏西门豹、史起先后为邺令,革除陋习,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城很快成为繁荣富庶、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的战略要地。 

 东汉末年,曹操居邺,兴霸业、筑铜雀三台,为曹魏建立奠定基业。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建邺北城,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 

 魏国在邺城建置了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开设了专门用于商贸流通的商业市场,邺城迅速成为全国文化、经济中心之一。 

 此刻。 

 邺城城外,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冬日的寂静所吞噬。 

 雪花如同漫天飞舞的羽毛,纷纷扬扬地落下,将大地装扮成一片洁白无瑕的画卷。 

 风雪中,除了呼呼的风声和偶尔传来的马蹄声外,似乎便没有其他的声音了。 

 在这寒冷的冬日里,连鸟儿也寻觅到了避风的港湾,不再出来觅食。 

 大将军司马懿在五百卫士的护送下,缓缓行进在通往邺城的官道上。 

 卫士们身披厚重的铠甲,手持长矛,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尽管天气恶劣,但他们依旧保持着高度的戒备。 

 司马懿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他的身形挺拔,但连日的赶路让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 

 寒风吹过,他花白的胡须和发丝随风飘动,脸颊被冻得通红,有一种刺痛之感。 

 他的目光深邃,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沉稳与智慧。 

 随着队伍的不断前行,邺城的轮廓逐渐在风雪中显现出来。 

 作为魏国的北都,邺城不仅地理位置重要,更是政治、军事的重心。 

 此刻,城外的官道上,魏国的官员们早已列队等候,准备迎接这位权倾一时的大将军。 

 为首的是都督冀州军事、邺城镇守吴质,他身穿官服,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倨傲之色,反而显得有些凝重。 

 他的头发已经斑白,眼角的皱纹也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见到司马懿的队伍,吴质立刻迎了上去。 

 尽管自己与司马懿在先帝曹丕时代曾有过激烈的争斗,但如今时过境迁,他们已是同舟共济的老臣。 

 他对着司马懿拱手行礼,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仲达,许久不见了。” 

 司马懿勒住马缰,目光落在吴质身上,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他记得,当年他们为了争宠,曾有过无数次的明争暗斗,但如今,先帝已逝,新天子对这些老臣多有猜忌,他们不得不放下恩怨,共同面对这动荡的时局。 

 “季重,别来无恙。” 

 司马懿的声音有些沙哑,但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坚定。 

 吴质叹了口气,目光中流露出无尽的忧虑:“国事倾颓,为之奈何啊!” 

 他深知,如今魏国内忧外患,局势动荡不安,作为臣子,他们肩负着沉重的责任。 

 司马懿看着吴质头上渐生的白发,心中也是感慨万分。 

 他想起了先帝曹丕在世时的种种往事,那时他们年轻气盛,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斗不休,但现在,他们都已步入暮年,不得不为国家的未来而携手合作。 

 “是啊,世事无常,变幻莫测。”司马懿感叹道。 

 尽管他们曾有过节,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恩怨都显得微不足道。 

 他看着吴质,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信任与期待:“季重,如今我们惟有齐心协力,才能共度难关。” 

 吴质点了点头,深感司马懿言之有理。 

 他指着前方说道:“外面风雪大,仲达公进城再商议大事罢。” 

 说完,他转身吩咐手下的官员们准备迎接司马懿一行进城。 

 司马懿点了点头,示意队伍继续前进。 

 在卫士们的护送下,他们缓缓进入邺城。 

 随着马车的行进,司马懿的目光掠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心中不禁对这座城市的繁荣感到一丝欣慰。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从精美的瓷器到华丽的丝绸,从新鲜的果蔬到稀有的香料,应有尽有,满足着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商人们热情地吆喝着,与顾客讨价还价,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酒肆中,酒香四溢,人们或三五成群地围坐一起,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笑风生;或独自小酌,沉浸在个人的思绪中。 

 这些酒肆不仅是人们放松娱乐的场所,也是信息交流的中心,各种小道消息、商业动态乃至政治风向在这里交汇流通。 

 街道上,手艺人们展示着各自的绝技,有的雕刻着细腻的木雕,有的编织着精美的篮子,还有的表演着惊心动魄的杂技,引得围观人群阵阵喝彩。 

 这些表演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繁荣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