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雨落未敢愁

第737章 天子北巡,大势所趋!(第3页)

 说到此处,诸葛亮微微一顿,目光如炬,扫视了一圈在座的将领们,继续说道:“至于并州之路,曲折艰险,非一日之功可达。陛下已经成功地牵制了魏军的主力,如今撤退,既是为了春耕大计,也是为了保存实力。春耕关乎国本,百姓虽然会吃些苦,但来日方长,若是为了眼前的战事而耗尽了国力,来年征伐魏国、兴复汉室,恐怕就真的没有粮草了。” 

 刘禅听着诸葛亮的分析,眉头紧锁,时而点头,时而沉思。 

 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深知粮草的重要性,也明白春耕对于国家未来的意义;另一方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不愿轻易放弃已经到手的战果,更不愿让百姓承受过多的苦难。 

 终于,刘禅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丞相所言极是,但朕意已决。可调三万人回关中屯田春耕,以确保国家的根本。然而,朕绝不能回长安。朕欲北巡,以安北境之地民心。丞相以为如何?” 

 诸葛亮闻言,微微一愣,但随即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刘禅的北巡之举意义非凡,不仅能安定北境民心,更能彰显大汉天子的威严与决心。 

 然而,他也明白,这一路上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片刻之后,深思熟虑的诸葛亮重重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天威所至,并州、幽州各地必定更加安定。此举甚好,但弘农也需要防备司马懿。” 

 刘禅点了点头,神色坚定地说道:“此地留下两万人守城,司马懿谨慎,断不敢来攻。即便是来攻,我们也有时间反应。” 

 诸葛亮闻言,当即称善。 

 陛下的决定是出于大局考虑,他自然不能拒绝。 

 如今局势对大汉有利,适当的,确实可以加快进度了。 

 数十里之外。 

 在弘农郡城的城墙上,司马懿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而坚定。 

 他身穿一袭深灰色的战袍,袍角随风轻轻摆动,仿佛与这城墙融为一体。 

 司马懿的面容严峻,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虚妄。 

 此刻,他正凝视着远方,心中却如同翻涌的海浪,难以平静。 

 汉军的动作,自然瞒不过司马懿的眼睛。 

 他早已得知,刘禅已决定撤军,并调派部分兵力回关中屯田春耕。 

 这一举动,在司马懿看来,充满了狡诈与诡计。 

 刘禅并非等闲之辈,此举定有深意。 

 或许,这是刘禅为了引诱他出兵而设下的陷阱? 

 又或许,这是刘禅为了掩盖其真正意图而布下的疑阵? 

 司马懿的心中充满了疑虑与不安,他并未轻举妄动。 

 他自己的使命是守住弘农郡城,确保魏国的疆土不失。 

 在这个乱世之中,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只要能够守住这座城池,他便是大功一件,何必去冒那不必要的风险呢? 

 然而,随着并州、幽州的消息传来,司马懿的眉头越皱越紧。 

 军报中说:魏国在这两个州郡的战事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陷入了困境。 

 青州被赵云搅得天翻地覆,无法自给自足,反而需要魏国其他州郡的粮草支援。 

 而冀州征调的粮草,在涿县又遭遇了不测,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曹真所部的数万大军,粮草尚且捉襟见肘,更别提再增兵支援其他战场了。 

 这些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司马懿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 

 他与魏国一体,魏国的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他的富贵前程。 

 如今魏国势弱,他的富贵当真能够保得住吗? 

 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夜色渐浓,月光如水般洒落在城墙上。 

 司马懿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孤独而坚定。 

 他凝视着远方,心中却如同翻涌的海浪,难以平静。 

 自己必须做出决定,一个能够确保自己富贵前程的决定。 

 然而,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做出。 

 一旦出兵袭扰汉军,便可能陷入刘禅设下的陷阱之中。 

 而若是不出兵,坐视汉军从容撤退,他又如何向魏国朝廷交代? 

 如何向那些期待他建功立业的将士们交代? 

 司马懿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他时而踱步,时而驻足,仿佛在与自己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 

 唉~ 

 曹魏三代基业,难道真抵不过天命在汉马?(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