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东西二都,皇后归位!(第2页)
刘禅听后,越发难以抉择。
他又接连几日召集大臣商议,可争论依旧没有结果。
朝堂之上,气氛愈发紧张,大臣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
支持长安的大臣和拥护洛阳的大臣,私下里也在互相较劲,各自拉拢盟友,试图在这场定都之争中占据上风。
……
翌日。
在那雕梁画栋、庄严肃穆的大汉皇宫朝堂之上,空气仿佛都被紧张与凝重所凝滞。
阳光艰难地透过雕窗棂,洒下一道道班驳的光影,却难以驱散这大殿内剑拔弩张的氛围。
刘禅高坐在龙椅之上,身姿挺直,目光沉稳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往日里,他给人的印象或是宽厚仁和,可此刻,他的眼神中透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与果决,那是一种历经深思熟虑后、扛起江山社稷重担的决然。
费祎向前迈出一步,袍袖随着动作轻轻摆动,他微微躬身,语气带着几分恳切与忧虑:“陛下,长安虽为高祖龙兴之地,地势险要,可洛阳居天下之中,如今贸然将两城并立为都,臣恐资源分散,难以兼顾,于社稷发展不利啊。”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引得一些支持他观点的大臣们纷纷点头,低声附和。
董允紧接着出列,他神色恭谨,言辞却掷地有声:“陛下,定都乃国之大事,关乎千秋万代。长安与洛阳,择其一而都,方才便于集中力量治理,如今二都并立,行政事务恐会繁杂混乱,还望陛下三思。”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汹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刘禅静静地听着群臣的谏言,面色平静如水,内心却如翻江倒海。
他深知,这定都之策干系重大,每一种意见都关乎大汉的兴衰荣辱。
但他也清楚,自己的决定并非草率为之,而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权衡、斟酌,是站在整个大汉江山的高度所做出的考量。
待群臣的声音渐渐平息,刘禅缓缓站起身来,他的身形在龙袍的衬托下显得愈发高大威严。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诸位爱卿,朕明白你们的担忧,也深知定都之事的重大。长安,承载着我大汉的荣耀与根基,其险要地势是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交通便利、文化昌盛,乃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二者对于我大汉而言,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他目光炯炯,扫视着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继续说道:“朕已深思熟虑,此决定并非一时冲动。以长安洛阳为东西二都,既能稳固西北边防,又能繁荣中原经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大汉的复兴大业。朕意已决,望诸位爱卿能够齐心协力,共襄盛举。”刘禅的话语坚定而有力,回荡在整个朝堂,犹如洪钟般震人心魄。
群臣见状,虽仍有不甘,但看着龙椅上刘禅那坚毅的神情,也明白圣意难违。
于是,纷纷跪地叩首,齐声道:“臣等遵旨。”声音整齐而洪亮,在大殿内久久回响。
不久之后,诏书昭告天下。
那诏书以汉隶书写,字迹刚劲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大汉的威严与决心。
诏书被张贴在洛阳与长安的大街小巷,百姓们纷纷围拢观看。
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为新的定都之策感到振奋,期待着大汉在双都的引领下走向繁荣;也有人心存疑虑,但无论如何,这诏书的颁布,都标志着大汉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暮春时节,洛水河畔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挥动的轻柔手臂,为这古老的都城增添了几分温婉与灵动。
洛阳城的朱雀门外,早已是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
大汉天子刘禅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冕旒,那冕旒上的玉珠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声响,更衬出他身份的尊贵与庄重。他身旁,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排列,神色恭敬而肃穆,静静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刘禅的目光望向远方,那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几分焦急。
他微微皱眉,心中默默计算着时间,口中喃喃自语:“算算日子,皇后也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