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雨落未敢愁

第八百五十八章 文举武举,箭在弦上!(第2页)

刘禅哈哈一笑,道:“丞相放心,朕心中有数。朕知道世家势力庞大,但朕也不是吃素的。朕有信心驾御住他们,让大汉在朕的手中更加繁荣昌盛。”

说着,刘禅走到暖阁的窗前,望着外面那辽阔的宫廷,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他仿佛看到了大汉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景象。

诸葛亮看着刘禅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刘禅有着雄心壮志,但也担心他年轻气盛,会因此而犯下大错。

然而,此刻他又能说什么呢?

只能默默祈祷刘禅能够一切顺利,不要让大汉再次陷入动荡之中。

暖阁内,炉火依旧旺盛,暖气融融。

但诸葛亮却感到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

他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即将在大汉展开,而这场变革将会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包括他自己。

他只能默默站在一旁,看着刘禅一步步走向那未知的未来,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期待。

毕竟,其实他诸葛亮也算是世家的一员。

自己革自己的命,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阻止

这项看起来利于国家的政令,他如何能去阻止?

他能够容忍自己的权势好处被其他人分润。

然而,其他世家豪强,能够忍受吗?

这才是诸葛亮心中担忧的地方。

此时,阳光已经渐渐西斜,太极殿的琉璃瓦在夕阳的映照下,散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然而,这光彩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波涛汹涌。

诸葛亮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难。

刘禅转过身来,看着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和信任。

“丞相,朕知道你对大汉忠心耿耿。”刘禅语气诚恳地说道:“朕希望你能够继续辅佐朕,共同为大汉的未来努力。”

诸葛亮闻言,心中一暖。

刘禅虽然年轻气盛,但也有着一颗向上的心。

如今先帝兴复汉室的目标已经完成了。

那便要制定一个新的目标。

他们君臣齐心,发展出一个比汉景之治还要昌盛的盛世,比武帝之时,更有武德,更有尊严的盛世!

想到这些,诸葛亮点了点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您,共同为大汉的未来而努力。”

说着,诸葛亮向刘禅行了一礼,然后转身走出了暖阁。

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难。

但诸葛亮也相信,只要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走出暖阁后,诸葛亮抬头望向那辽阔的天空。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给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那清新的空气和微风拂面的惬意。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而他将肩负起更加重大的责任。。

此时的太极殿外,宫廷内一片宁静。

然而,这宁静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波涛汹涌。

政令如同春日里的一声惊雷,先在洛阳周遭发布,一经传出,便如狂风骤雨般席卷了整个洛阳城,让洛阳内外为之震惊。

这政令非同小可,乃是关乎大汉朝未来仕途选拔的科举之制。

消息一出,世家的才俊子弟们,纷纷如潮水般涌向街头巷尾,或聚于茶楼酒肆,询问着科举制的种种细节。

在洛阳城最繁华的市集一隅,一家名为“文渊阁”的书坊内,几位世家子弟正围坐在一张雕花梨木桌旁,桌上摊开着几卷泛黄的书册,他们或蹙眉沉思,或低声交谈。

其中一位身着华服,面容俊朗的青年,手持一卷《礼记》,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他便是世家大族李家的公子李风。

“你们可曾听说,这科举制分为文举武举?”李风轻声问道,手指轻轻敲打着书卷的边缘。

“确有此事。”一旁身着青衫,面容清秀的张家公子张远接口道,“文举考校的是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明史,分科考试,各有侧重。秀才试重诗文,明经试重经典,俊士试则兼考诗赋与策论,进士试更是全面,需诗文、策论皆佳。至于明法、明字、明算、明史,则是专为精通法律、文字、算术、历史之才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