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七章 科举初选,暗流涌动!(第3页)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定都之事,确实是十分麻烦,如同一团错综复杂的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刘禅坐在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眉宇间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定。
他身着华服,龙袍加身,那金色的丝线在烛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他心中的那份执着与决心。
按照刘禅的意思,他自然是要定都长安的。
长安,那座古老而庄严的城市,承载着大汉的辉煌与荣耀,也寄托着他心中的星辰大海。
在他看来,定都洛阳,便主内,便是困守于一隅之地,如同被束缚的雄鹰,无法展翅高飞。
而他的心志,却是那无垠的星空,是那未知的远方,如何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那朦胧的夜色,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
然而,主外的话,内部若是不能安定,谈何主外?
这个道理,刘禅心中明白得很。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外部的开拓,更在于内部的稳定。
若是内部纷争不断,民心涣散,那么即使外部再强大,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但刘禅并没有为这件事烦恼太久。
自己作为一国之君,不能事事亲为,不能事事忧心。
自然会有人跳出来的,届时应对便是了。
他相信自己的臣子们,相信他们有能力处理好这些事情。
他现在想的,是另外一件事,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
他转过身,走到书案前,拿起一卷竹简,细细地端详着。
那竹简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讲武堂的筛选人才的方式。
讲武堂,那是他亲手创立的地方,是他为了培养大汉未来的将领而设立的。
然而,如今的大汉,选拔人才的方式还是太过单一,太过陈旧。
许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因为出身贫寒,无法得到重用。
而一些世家子弟,却因为家世显赫,即使无才无德,也能身居高位。
这样的状况,刘禅心中早已不满。
若要大汉强盛,就必须打破这种世袭的制度,必须让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得到重用。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讲武堂的筛选人才的方式推广出去,施行科举初试。
科举初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它打破了世家的垄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然而,这个举动也必然会触动世家的利益,遭受的反抗是巨大的。
刘禅心中明白这一点,但他并不害怕。
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大汉才能更加坚强;只有经过挑战的磨砺,大汉才能更加辉煌。
他就是要他们反抗,由此安定国内世家强大的力量!
他放下竹简,走到殿门外,望着那皎洁的月光,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豪情。
第二日,刘禅在朝堂上正式提出了这个提议。
他站在那高高的龙椅之上,身着华服,神色坚定而庄重。
他的声音响彻整个朝堂,如同雷鸣一般震撼人心。
“诸位爱卿,朕今日有一事要与尔等商议。朕欲将讲武堂的筛选人才的方式推广出去,施行科举初试。此举旨为我大汉招揽更多的人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刘禅的话语刚落,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许多大臣纷纷站出来反对,他们声称此举破坏了祖制。
察举制很好,不必变了。
有的人上前推荐魏国的九品中正制。
而一些有识之士则纷纷表示支持,他们认为此举是大汉未来的希望所在。
刘禅静静地听着他们的争论,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笑意。
这场争论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他挥了挥手,示意朝堂上的争吵停止下来。
然后,他缓缓开口说道:“诸位爱卿,朕意已决。科举初试之事,势在必行。朕希望尔等能够以大汉的未来为重,以天下苍生为念,共同支持此事。若有异议者,可上书陈情,但朕希望尔等能够理性对待,不要因一己之私而误了大汉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