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雨落未敢愁

第七百八十六章 河内尽破,孟津南渡!(第2页)

 战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上面的尘土与血迹交织成一幅幅战斗的画卷,记录着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 

 然而,胜利的曙光并未完全照亮他的前路。 

 西北方向,枳关如同一座孤悬的堡垒,静静地矗立在群山之间,那里驻扎着万余魏军,是他们通往洛阳的风险。 

 若是在他们全力攻打洛阳的时候,转而抄了他们的后路,那岂不是大事不妙了? 

 虽然这些魏军已如瓮中之鳖,后勤补给线被赵云巧妙切断,败亡只是迟早之事,但赵云并未因此掉以轻心。 

 他深知,困兽犹斗,魏军为了求生,很可能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于是,赵云在枳县留下了三千精兵,他们如同猎鹰一般,时刻监视着枳关的动静,防止魏军突围南下,搅扰河内的安宁。 

 这三千将士,个个身手矫健,眼神锐利,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一道无形的锁链,紧紧束缚住了魏军的手脚。 

 与此同时,赵云派遣了一名机敏的使者,携带他的亲笔信,穿越重重险阻,前往河东。 

 使者身披夜行衣,面容冷峻,行动迅速而隐秘,宛如夜色中的幽灵。 

 他的任务是催促河东的友军加强对枳关的围困,确保万无一失。 

 一切安排妥当后,赵云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了黄河渡口上。 

 从河内到洛阳,有三条重要的渡口,平阴津、孟津、五社津,它们如同三道门户,连接着两地的命运。 

 平阴津又名白合渡、白坡渡。 

 《括地志》曰,"平阴津距洛阳县五十里,白坡渡口是也。" 

 这里河面窄狭,水深而平稳,是个战略要津。 

 《左传》称: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春,……晋师在平阴。" 

 《孟津县志》曰:平阴津,故以邑名。秦二世三年,赵别将司马邛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又陈平亡楚,来降汉王,使参乘监诸将南渡平阴津。 

 要说从平阴津渡河也可以,但要说河道最狭窄。 

 孟津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最为便捷的通道。 

 孟津自古闻名:武王代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白鱼入舟,燌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名盟津。 

 《史记》载,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率师在此渡河,进军朝歌,取得胜利。 

 公元24年,汉光武帝刘秀拜冯异为孟津将军,屯兵河上,拒洛阳王朱鲔,以实现他立足河内,进图长安之战略。 

 灵帝时列孟津渡为环卫洛阳的八关之一。 

 赵云深知,要想迅速拿下洛阳,孟津是关键。 

 站在孟津渡口,赵云凝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河水拍打着岸边,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为他助威。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开始在心中盘算着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这个渡口。 

 “将军,孟津渡口地形复杂,魏军定有重兵把守,我们该如何行事?”一旁的副将低声问道,脸上带着一丝忧虑。 

 赵云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要摸清魏军的布防情况,再制定对策。” 

 说着,他转身看向身后的斥候,“你,速去探查孟津渡口的魏军布防,务必详尽。” 

 斥候领命而去,身影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赵云则继续站在渡口,望着远处的天际线,心中默默规划着即将展开的战斗。 

 他的眼神时而凝重,时而明亮,仿佛在与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进行着激烈的对话。 

 夜幕降临,斥候带回了魏军布防的详细情报。 

 赵云仔细研究着地图,每一个标记、每一条线路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明日清晨,我们兵分两路,一路佯攻平阴津,吸引魏军注意力;另一路则主力突袭孟津,务必一战而定。” 

 赵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 

 将士们齐声应和,士气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