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雨落未敢愁

第七百九十一章 三代底蕴,难攻强守!

 天命十一年秋,秋风瑟瑟,带着几分凄凉与肃杀,卷起地上枯黄的落叶,在空中盘旋、飘落。 

 夏日的酷热早已如过眼云烟,留下的只有那愈发刺骨的寒冷。 

 天空灰蒙蒙的,仿佛预示着魏国即将面临的严峻考验。 

 对于魏国而言,这几个月来,仿佛是天公不作美,接连传来的都是令人心寒的消息。 

 西面,汉军如黑云压境,陈兵函谷关外,那巍峨的关隘在秋风中显得孤伶伶的,秦朗,那位英勇的守将,已坚守函谷关数月之久。 

 他的面容因长时间的战斗而显得疲惫不堪,眼中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数次派人前来请求援兵,那急切的心情如同被关外的寒风所侵蚀,每一次求援的信使都仿佛带着他最后的希望与决绝。 

 南面,郭淮,那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却被汉军从颍川一路追赶,直至广成关。 

 北面,河内郡的陷落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魏国的心上。 

 那些曾经繁华的渡口,如孟津渡等,如今已尽数落入汉军之手。 

 汉军的旗帜在渡口上空飘扬,仿佛在嘲笑魏国的无能。 

 若非是没有舟船,汉军恐怕早已顺流而下,直逼魏国腹地。 

 然而,随着冬日的临近,大河即将结冰,那厚厚的冰层将成为汉军进攻的桥梁。 

 魏国的将士们望着那在不久后即将凝固的河面,心中充满了忧虑与不安。 

 东面,东郡的失守更是让魏国雪上加霜。 

 汉军在赵云等汉将的带领下,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在他的带领下,汉军围困了荥阳,那座曾经坚固的城池如今却岌岌可危。 

 荥阳的守军们拼死抵抗,但面对汉军的猛烈攻势,他们似乎已无力回天。 

 一旦荥阳告破,便只剩下个虎牢关孤零零地守护着魏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即便现在,魏国也已被汉军围困在洛阳盆地之中。 

 那广袤的盆地如今却成了魏国的牢笼,四周的汉军如同饿狼一般,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即将到手的猎物。 

 魏国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奈,但他们知道,此番已是关乎魏国存亡的生死之战。 

 他们必须振作起来,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战。 

 在洛阳城内,魏国的君臣们也是心急如焚。 

 魏王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他深知,此战若败,魏国便将彻底覆灭。 

 他望着下方的群臣,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与担忧。 

 他们或低头沉思,或窃窃私语,都在为魏国的未来而忧虑。 

 “陛下,如今局势危急,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对策。”郑称站了出来,他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充满了坚定。 

 他的面容苍老,但眼神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是魏国的老臣,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如今更是魏国的中流砥柱。 

 “是啊,陛下,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陈群也附和道。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显然是因为长时间的操劳而导致的。 

 他的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大魏天子听着大臣们的议论,心中也是思绪万千。 

 他知道,此战关乎魏国的存亡,他必须做出正确的决策。他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地说道:“诸位爱卿,朕知道此战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魏国。” 

 他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却充满了力量与决心。 

 若是连洛阳都没了,他们的富贵也没了,现在,便是拼死一搏的时候! 

 于是,魏国的君臣们开始商讨对策,他们或出谋划策,或分析局势,每一个人都在为魏国的未来而努力着。 

 而魏国的将士们也在前线奋勇杀敌,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西面函谷关的战况胶着,魏军始终无法打开局面,汉军的攻势如同潮水般连绵不绝。 

 刘禅眼见西面难以突破,便迅速调整战略,将东面的大军如百川汇海般聚集在荥阳城中。 

 荥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此刻成为了两国交锋的前沿阵地。 

 镇守荥阳的,是燕王曹宇与夏侯玄。 

 曹宇,身为皇室宗亲,面容威严,眉宇间透露出几分王者的气度,但此刻他的眼神中却难掩焦虑。 

 而夏侯玄,则是魏国的栋梁之材,他身材挺拔,面容俊朗,眉宇间透着一股儒将的风范。 

 虽然明面上最高统帅是曹宇,但真正负责具体防务,统筹全局的,却是夏侯玄。 

 此刻,荥阳城中的府衙大堂内,气氛凝重。 

 夏侯玄端坐在案前,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是在为这紧张的氛围增添一丝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