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第2页)

    母亲听后非常惊讶,她不知道这是属于未更世事的青年常犯的那种脱离实际的毛病,还是属于天生大器的不同凡响,她总感觉儿子变得越来越陌生,有一种东西在他心中已经生了根,可是自己却全然没有察觉。

    过了不久后,郭林宗便同他母亲说,“娘,我已和宋翀商量好了,不久就去故市伯彦先生的书院去求学了。”

    宋翀,字子浚。

    郭林中母亲愁苦道,“千里求学, 家里哪有那么多银钱给你做盘缠束脩呢?!”

    郭林宗没说话, 直接把从姐夫那里借贷的五十两银子放在了母亲前。

    母亲心下叹气,终于是明白了,儿子这不是一时的冲动,他早已经准备好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

    她是拦不住了。

    天佑二年,郭林宗怀着远大志向辞别了母亲和家乡向故市进发。

    在伯彦先生的教导下,他博通坟籍,懂得了政教的得失,时势的兴衰。

    这里,是他从一个乡下青年转变成为被天下仰慕的名士的第一个阶段。

    他虽与姐夫借了五十两,却不够他三年的嚼用,经济状况很糟糕。

    若不是有孔夫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句话作为精神支柱,他怕是不会“啜菽饮水,不改其乐”。

    天佑五年,他从伯彦先生的书院离开,游学到了江宁府。

    在江宁书院中结识了一位学子杜明伟,又因杜明伟而结识了很多意气相投的文人。

    其中就包括李郢。

    郭林宗至少在江宁府一带活动了十年之久,其后才来到了丹阳郡。

    朝廷曾征辟他做官,郭林中拒绝了。

    虽然他拒绝做官,却并没有摒绝于世事。

    他来到丹阳郡,成为了南轩书院的先生,他十分热心于奖掖士类,提携后进。

    由于他多年游学以及交友,他多重视于言行特立的人,且由于郭林宗本身出身贫贱,所以他奖拔后进不论门第出身。

    其中与傅渊之等人来往的宋果就是其中之一。

    宋果小时与现在的他截然相反。

    他小时为人轻悍,专爱替人报仇、打抱不平,在乡间被视为一霸。

    而宋果很幸运,被郭林宗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