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下班(第2页)

    若是项家那边动手了,那正好是他的机会。

    武安侯摄政以来所做的一切璟王都看在眼里,他虽然“乖张”,但是这“乖张”的背后其实受益的都是百姓。

    而那些被四处贩过来的孩子……

    一个一心为民的人,也有不可跨越的沟壑。

    这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圣人。

    他在拯救百姓的同时也在戕害一些百姓,说他坏,他在赈灾救济难民,说他好,他又在不断在做那件事。

    这个人,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评判了。

    璟王叹了口气,不过,最终这个天下还是得姓周!

    这时,外面来了一个宫人禀报道:“王爷,太妃宣召齐小姐进宫了。”

    璟王点了点头。

    齐家是他衡量下来最好的选择。

    他如今年纪不小,母妃已经不止一次催促他成婚,之前原本早就应该定下来的事后来因为辽东战事而不得不耽误下来,如今也是时候该进一步了。

    齐家书香门第清流人家,却出了齐太守个特立独行的奇葩。

    好在他行事有分寸,虽然看着不着调,每次选择都出乎意料,但是仔细观察下来,那恰巧都是合适他的路,这个人不声不响能够做到太守,还能够让辖下的百姓安居乐业,是个有章法、明理的人。

    他需要的就是这样有分寸、进退有度的岳家。

    项家那边他是不可能再着一次道了。

    璟王想起一直记在脑海深处里的人,问着安壬,说道:“傅渊之那几个人如何了?”

    安壬其实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璟王会这么关注一个平平无奇的读书人。

    其实说平平无奇真不是夸张。

    比傅渊之文采高的、容貌更加好的也不是没有,甚至很多。

    可是偏偏王爷就是在茫茫人海中看中了这人。

    在傅渊之科举考试一路顺利后,他又才勉强说服自己,觉得王爷看人还是挺准的,最起码人家现在是个探花。

    安壬把那天发生的事说了一下,璟王听后就不在说话了。

    璟王心里默念着傅渊之这三个字。

    ……

    (傅渊之番外)

    天启三年

    京城人山人海,繁华似锦。

    傅渊之在西北栖霞岭小憩。

    他偶然遇到一个道人。

    那道人瞪大眼睛看了傅渊之半晌,这才慢悠悠说道:“官人若能自爱自重,将来功名不在韩魏公之下。”

    韩魏公是高宗时的名臣,位兼将相,世人景仰,古往今来没有几人能比。

    傅渊之听了这话,面色无波,眼神麻木,只是眸底深处还孕育着一丝不屈,不过,此时的他只认为道人是在取笑他,全然不信。

    那道人见此,也不再多说什么,摇着头走了。

    过了几天,傅渊之酒后与人赌博相争却被推倒在石阶上,摔破了额头,虽然没事,却留下了一道不可祛除的疤痕。

    不久之后,在一个酒馆中,傅渊之又遇到了那个道人。

    道人对傅渊之还有印象,见了他额头上的疤痕,顿足叹息说:“可惜,可惜!天堂破损,虽然功名盖世,却不能善终了。”

    傅渊之穷困潦倒,整个人一股颓丧之气萦绕周身不散,不过他的眼底还是有一分希冀,他拉住要离开道人的衣摆,声音颤抖问道:“我真有功名之份吗?若能有一天称心如意,我死而无憾!但我如今流落无依,功名从何而来?”

    道人看了看他的气色,说道:“滞色已开,只在三天之内,便有奇遇,平步登天。”说罢,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傅渊之果然如道人所说翻身起来。

    傅渊之一朝富贵,朝廷恩宠日重,众人无不巴结奉承。

    文人如廖赢柊、翁颍隆、赵玢儒等,武臣如夏桂、孙浒盛等,都出入于傅渊之门中。

    那时,天启朝因为璟王没有守住辽东而使得天启朝的百姓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虽然有边关将领抵御,不过对于外族的反扑,还是让朝野上下不住震惊。

    傅渊之知道此时是再进一步的机会,他需要加官进爵,于是他便毛遂自荐,愿往招兵破贼,为天启朝保障辽东。

    武安侯当时就恩准了。

    傅渊之谢恩辞朝,前去赴任。

    傅渊之趁此派人前去阳江府把宋忆找来。

    傅渊之在大榕树村得了宋爹的救济才能活下来,可以说是欠了宋家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