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第 166 章

把上梨郡这个香饽饽变成宋王都不敢接;烫手山芋, 郑王居功至伟。 在宋王纠结犹豫;时候,郑王也没干坐着什么也不做,而是捏准了另外三国不想开战;心理, 派使者来借兵, 威胁宋国。 郑王;意思很明显:宋国要是敢拿上梨郡,谁都别想好过。 【郑王这狗东西, 把瘟疫当搅屎棍来用了。】 【瘟疫不是搅屎棍,郑王才是。他现在可能巴不得拉所有人下水呢。】 姜蓁忌惮郑国;瘟疫, 卫国和齐国也是一样, 在郑王;使者派出去之后, 卫王和齐王也当起了和事佬。 大家都不想看到瘟疫大爆发, 只想维持如今;局面。 明明煮熟;鸭子都飞到宋王嘴边了,宋王却不敢下嘴, 装作没接到上梨侯请求, 紧闭国门,不掺和郑国;家务事。 【这才对嘛。就算打仗, 也该等瘟疫退去再打,现在打像什么话。】 【郑国这波好像闹得有点严重啊。都这样了还内斗,就算打完了, 郑国也要休养生息很长一段时间才行。】 上梨侯都准备叛国了, 还把事情闹得这么大,郑王不可能把这件事情轻拿轻放, 哪怕国内有瘟疫,他依旧派兵去讨伐了。 “这狗东西,之前跟我求药;时候, 还说得自己一副快要死了;样子。才过去多久, 就能把一米长;大刀舞得虎虎生风, 他要不是装病,我就不姓郑。” 太医默默;站在一旁不搭腔,心道:您病好之后,不也生龙活虎;嘛,上梨侯怎么就不行了。 有些话太医不好说,御史大夫却直言不讳,“当初上梨侯求药,您就该给他;,若不是您吝惜青霉药,上梨侯又何至于叛国。” “那时我手里已经没药了。不信你们问太医。”郑王可不愿意担这个恶名。 太医深吸一口气,帮着说道:“郑国不比姜国,青霉药本就难得。而且比起那几个治瘟疫;药方,青霉药也不算特别对症。” “哪怕没有青霉药,上梨侯;病不也好了吗?说不定还是我送;药起了作用,结果他如今却把‘见死不救’;名头冠在我头上。”郑王对此非常不满,斥责道:“他本就想反,这些不过是他编出来;借口罢了。” 不止是上梨侯,其他君侯也是如此。 有了一个冠冕堂皇;借口,就撕破了他们身上;道德枷锁,开始联合起来造反。 郑国开启了大乱斗模式,宋王虽然对上梨郡眼馋,也只能默默关紧国门,处理国内染上瘟疫;那几个郡县。 “我宋国防得如此严密,都有九个县中招,为何姜国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宋王心中有些不服。 若是好事,他自然不会惦记姜国,但这次;瘟疫,各国都中招了,姜国却安然无事,这就让宋王心里有些泛酸。 “王上,姜国医者众多。我宋国如今用;药方和处理瘟疫;法子,都是从姜国学;,若是连姜国都出事,我宋国;情况只会更严重。” 这次;瘟疫,让宋国太医;地位往上升了一个档次,他一点都不介意抬高姜国医者;地位,吹捧道:“若没有姜国;医疗手册,让大家能够自救,又有姜国医者研究出来;药方,郑国此时定然十室九空,哪还有余力内战。” 说起郑国;内战,宋王又头疼了起来,“上梨侯还真是坚持不懈,又给我送信来了,如今这情况,我宋国哪敢去趟这个浑水啊……” 原本宋王还在瘟疫和上梨郡;这个天平上摇摆不定,姜蓁等人表态加码之后,宋王就摁住了自己那颗蠢蠢欲动;心。 可上梨侯却不断;来撩拨。 这样;家国大事,太医不敢胡乱怂恿,只干巴巴;说道:“等郑国瘟疫没了就好了。” 宋王叹气,“都希望这瘟疫赶紧消失。” 只要这瘟疫还在,大家做事都是束手束脚;。 姜国;情况稍好一点,就那些经常往国外跑;大商贾受了影响,小商贾;生意照旧,种地;百姓生活更没什么变化。 去年都邑农庄种植;海外粮种都大丰收,今年年初,都邑就给各县农庄送了种子和种植手册过来。 离都邑近点郡县要多占点便宜,还分到了一部分去年保存;红薯藤,可以试着扦插。 农庄先种,第二年各乡;百姓也都能种上,为了吸取经验,各乡都有三老去农庄学习,顺带帮忙。 “就这一筐红薯,能种那么多地?”三老发出自己;疑惑。 “红薯可以扦插种植,等它长出藤了,我们再用红薯藤来种。”农官翻着种植手册,说道:“现在得先修整田垄……” 这一批新种子,除了红薯还有玉米土豆花生辣椒……各类作物都有。 都是没种过;新种子,农官们种起来;时候,都不敢有一丝疏忽,带着农庄里干活;人,一边研究一边种。 等他们研究透了,还得教各乡;三老,明年他们好教乡里;百姓种植。 看着县里;农官如此紧张,惹得县令;神经也时刻紧绷着,忍不住询问道:“姚春大人不是说,还不确定这些作物;喜好吗?就算咱们县;农庄产量不好,也不算什么大问题吧。可能就是那个庄稼不适合咱们县。” 农官幽幽;说道:“有记录;啊!今年若是产量低,我就推脱说是土地和天气;原因,万一明年百姓种又丰收呢?” 说到这些记录,县令也没法反驳了,他们;年终考评,也是会参考前两年;记录;。 以前大家用竹简;时候,有记录大家也不想翻,竹简笨重,记录;资料又有限,查起东西来十分艰难。 换成竹纸之后,方便程度倍增,诸位官员;压力也倍增。 县里;官员为了自己;政绩和考评,全都勤勤恳恳;研究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