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传胪(3)(第2页)

 




    刘谌的眼睛睁的极大,嘴巴下意识张开,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陛下?!
 




    不对啊!
 




    是殿下!
 




    楚凌、楚徽虽是异母兄弟,但长的却有几分相似,尤其是举手投足间的举止,可以说楚徽是很像楚凌的。
 




    想想也是,跟着楚凌在上林苑待了几年,被楚凌养在身边,在不经意间啊,楚凌的一些举止,难免会影响到楚徽。
 




    平日里刘谌常见楚徽,相处的久了也就没觉得有啥奇怪,可今日,楚徽这身穿戴,衬托出的气势不一样,这叫刘谌难免有些惊意。
 




    陛下啊,您是真宠这小狐狸啊!!
 




    瞅着走来的楚徽,刘谌这心里惊呼起来,这身亲王礼服一看就是特制的,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制出来的。
 




    至于私制,刘谌连想都没想过。
 




    人楚徽还没有傻到这地步!
 




    但也是在这一刹,刘谌知道今日的大朝不寻常!!
 




    必然跟殿试息息相关。
 




    “臣…刘谌,拜见殿下!”
 




    想到这里,刘谌忙作揖行礼道。
 




    “哎,姑父,您这是干什么。”
 




    楚徽走上前,伸手轻抚刘谌手臂,板着脸道:“咱们同朝为官,如今是去上朝,您对侄儿行啥礼啊。”
 




    “殿下,礼不可废。”
 




    刘谌能感受到投来的道道目光,正色道:“殿下与臣是同朝为官不假,但殿下身份尊贵,臣……”
 




    “姑父啊,您累不累啊。”
 




    楚徽搀着刘谌,就走着说道:“侄儿瞧姑父这脸色不太好,边榷竞拍的事,一看就没少叫姑父劳心费神吧。”
 




    被楚徽这样一搀,刘谌脚下快了几步,在他转身之际,楚徽这才松开了手。
 




    “殿下,您不该跟臣同行。”
 




    刘谌听到楚徽所想,余光瞥了眼左右,低声对楚徽说道:“影响不好,臣现在这名声有些……”
 




    “他们说他们的。”
 




    楚徽却满不在乎,嘴角微扬道:“嘴长在他们身上,腿长在侄儿身上,大家啊,谁也别管谁,姑父,您说对吧?”
 




    见楚徽如此,刘谌这心底却生出一股暖意。
 




    楚徽为何如此,他怎么会不清楚啊。
 




    这段时日他都快成众矢之的了,宗正寺抓人的事,由于牵扯到了楚徽,还牵扯到了不少勋贵子弟,在那场御前廷议召开后,这风潮就消失不见了。
 




    但是刘谌这就不同了。
 




    他是皇亲国戚不假,是身领要职不假,但时局摆在这里,如果不找突破口的话,谁都不知后续会发生什么,所以有些事就可着刘谌来了。
 




    一张嘴能成事,也能坏事。
 




    “殿下,今日大朝是不是要定殿试诸事了?”想到这里,刘谌看了眼左右,遂低声对楚徽道。
 




    “姑父,侄儿跟您知道的一样。”
 




    楚徽边走边说道:“您也知道,侄儿这几日都在宗正寺待着,哎,惹皇兄生气了,侄儿也不敢进宫啊。”
 




    装!
 




    继续装!!
 




    见楚徽如此,刘谌脸上表情没变,心里却吐槽起来。
 




    谁不知道天子宠信你啊。
 




    要是不知道些什么,你这身打扮?
 




    瞧瞧这一路,引来多少注视了。
 




    还惹陛下生气了,不敢进宫了。
 




    你这身打扮,是惹陛下生气能穿的?!
 




    “姑父不信?”
 




    “没有,没有。”
 




    刘谌连连摆手,挤出笑容道:“殿下说知道的一样,那就是一样,臣可不敢揣摩什么。”
 




    你个老狐狸。
 




    楚徽心里暗骂一声。
 




    不过骂归骂,对刘谌,楚徽还是有几分尊重的,不管怎样讲,这是自家人,至少出了事,人是站出来了,没有想一些人那样算计来,算计去。
 




    “殿下,您看那是谁?”
 




    在楚徽思虑之际,刘谌却开口道。
 




    这言语间透着些许惊疑。
 




    嗯?
 




    楚徽生疑的看去,却见在太极门外聚集着不少人,但有一人却孤零零的站着,显得是那样格格不入。
 




    “他怎么来了?”
 




    楚徽生疑道。
 




    “是啊。”
 




    刘谌皱眉道。
 




    二人相视一眼,没有再多说别的,快步朝前走去。
 




    让二人惊疑的,正是永宁驸马罗织。
 




    与武安驸马刘谌,金山驸马尹玉不同,永宁驸马罗织,虽说得楚凌重用,但在朝却没有领职,至少在满朝文武眼里时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