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偏离(第2页)

 

其实现在新政还没有真正施行,王秉臣已经能预见到后面会有什么样的腥风血雨。

 

若是往常,王晏不会再说话,也不会再继续逆着王秉臣的意思行事。

 

可今日注定不同。

 

王晏道:“父亲说的对,我不相信任何人,这桩事必须我来做。”

 

在官家面前说那些话,就是要等着官家召见,然后将后面的路全都铺好。

 

他认同了父亲,在官家面前就要有所收敛。

 

王秉臣眉头紧锁。

王晏道:“父亲推行新政也是为了百姓,既然有利于民生、社稷,什么时候入手都是一样。”

 

“为百姓争取眼前利益,也免得还要慢慢谋算。”

 

即便小心翼翼地行事,也未必就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大梁真的好了,谢玉琰何必对付大名府的那些人?她见过的看过的比他要多,却也得冒着危险与他们纠缠,可想而知,所谓的小心翼翼布局,半点用处都没有。

 

王秉臣皱起眉头:“你要做什么?”

 

有些事王晏不能说,那有些事他不能瞒着父亲。

 

“北方薪柴不足,到了冬日冻死者不计其数,有人甚至砍桑、枣树取暖,如此行事,到了春日又会影响桑蚕。也有许多人家改烧枯草,妇人、孩童往往需要捡拾整日,却也不够用处,许多老人连口热食也吃不上。”

 

“为政之要,在于解民之困,既然发现石炭可以替代薪炭,就要快些推行下去。大梁发现的石炭矿有很多,眼下应该集中探矿,制定税法,让石炭在大梁畅行。有了石炭,百姓也能不必四处寻柴、草,省下的人力可做其余生计。”

 

“再者,石炭可炼铁也可炼焦,用它来锻铁、铸刀、锻造甲胄、军器,免得大梁的军备都是些滥竽充数之物。”

 

王秉臣眼皮就是一跳,所以王晏还要插手军备、军械。既然他有了这样的思量,就会暗中联合朝臣一同推行此事。

 

“诸州作坊打造兵器的匠人数量少,兵器质量差,武库的人只在意兵器的数量,不注重是否能用。不如请派工官监督考核,赏优罚劣,”王晏说着道,“我已经写了劄子,不日就递给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