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的年代三月麻竹

第41章,冤家碰头(第2页)

 她抬头瞧眼墙壁上的挂钟,说:“时间快到了,还差一分钟。”

 闻言,李恒跟着看了看挂钟。

 12:19。

 他伸手把座机电话搬到近前,随后拿起滚烫的热茶,往杯口一口气接一口气地催凉。

 “叮铃铃…叮铃铃…”

 就在两人安静地等待中,面前的红色座机准时响了起来。

 英语老师说:“来了。”

 “嗯。”

 “你不接?”

 “不急,等会。”

 在李恒看来,从电话铃声响起这一刻开始,双方就进入了谈判阶段,为了拿到自己想要的筹码,他可不能表现出一副迫切的样子。

 第一个电话响了8次,自然走完程序,自动挂断。

 双方约好的时间到了,却没人接听,京城的陈小米忽然有种不好的预感,这“十二月”莫不是個难

缠之人?

 不过接下来她就开始自我安慰,这年头通信不方便,对方又是老师,也许因为学生的事情耽搁了一会。

 毕竟谁也不是圣人不是?临时碰到事情是在所难免的。

 如此想着,陈小米沉下心来,特意又等了5分钟才拨打第二个电话。

 “叮铃铃…”

 寂静的客厅再次响起铃声,王润文瞅瞅神情自若的他,突然生出一种恍惚:似乎李恒的心里年龄比自己还成熟一般。

 按理讲,遇到这么大的喜事,别说她了,就算年长的王琦老师和教导主任都做不到如此镇静,不应该早就欣喜若狂了吗?

 这回李恒没让对方久等,在第二次铃声过后就拿起了听筒。

 “喂,你好。”

 一句“喂,你好”三个字,让陈小米下意识怔了一下,为什么电话那头的声音会给她一种熟悉感?

 仿佛在哪里听到过一样?

 可细细回忆,她一时又具体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了。

 其实她短时间内联想不到李恒才是正常的。

 陈小米是80年的大学生,离开家乡早,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呆在京城工作。

 况且陈高远父子是80年底平凡的,自从爸爸和哥哥来了京城后,她平时寒暑假都陪在两人身边,甚少回老家。

 而这些年李恒一直在长个,初三还经历了男性变声期,声音早已不是儿时的模样。

 虽说去年暑假因为“上床”被捉一事,两人正式面对面待一屋子里过,但一直是她在口头输出啊。

 面对堪比二姐一般强势的陈小米,自知理亏又没社会经历的乡巴佬李恒哪敢还嘴嘛?

 那会他始终都是低着头的。

 所以,透过电话能有一丝熟悉感就不错了,还是她比较敏锐的原因。

 当然,最主要的是她下意识不会往李恒方向想。

 试问《活着》的文笔多老辣啊,故事性和思想性多深奥啊,而观李恒才多大?才17岁多点吧,比子衿还小月份,要是第一时间能想到他这个人就怪了。

 陈小米没听出是他。

 李恒因对方嗓子嘶哑也没第一时间分辨出来。

 陈小米觉得自己是由于太过在乎这次机会,有些疑神疑鬼了,当即调整好心态回复:

 “你好,我是人民文学编辑陈小米,您是作家十二月吗?”

 啥子?

 什么什么情况?

 陈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