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的年代三月麻竹

第119章 ,陈小米主动示好(求订阅!)(第3页)

 

而如今,在小妹主动认错示好后,李恒倒是没再小家子气,跟随子衿叫了声小姑。

 

其实这声小姑李恒也不是特别心甘情愿,除非哪天对方向母亲道歉。

 

见李恒喊自己一声小姑,陈小米紧绷的心松弛了下来,就怕对方年轻气盛不给自己台阶下,那就有点尴尬了。

 

她过去虽然后悔过,但还一时拉不下脸向李恒示好。今天之所以能主动挑明向李恒委婉道歉,其实也是受了老爷子的启发。

 

老爷子特意指明让她亲手送书作为回礼,这不就是给自己提供一个同李恒握手言和的绝佳契机吗

 

以她对老爷子的了解,老爷子是绝对有这层意思在里面的,所以她干脆豁出去了。

 

幸好,李恒足够聪明,应该也是领悟到了老爷子的意思,给了自己面子。

 

陈小米笑着说:“真名才值价,真名当然得签上。”

 

龙飞凤舞,李恒写上了真名和作家笔名。

 

送书签名过后,餐桌上的氛围迎来了一个高潮点,连刚才一直不怎么参与聊天的陈小米也热情了几分,帮着侄女招待英语老师。

 

陈高远问李恒:“高考怎么样第一志愿填的哪”

 

李恒如实说:“感觉考得还行,第一志愿填的北大。”

 

陈高远瞄眼开心的女儿,颔首道:“挺好,到时候和子衿多来家里走走。”

 

李恒心说还不一定能考上呢,等考上了再说。但口头自然是答应的好哇。

 

饭到尾声时,陈小米忽然问他,“听子衿讲,你在京城只待4天”

 

李恒说:“还有事要去趟甘肃。”

 

陈小米算算日子,“那就是21号走,21号什么时辰离开买到票了没”

 

李恒说:“昨天老师和志勇已经买了火车票,上午8点的火车。”

 

见他们已经买了火车票,陈小米压下了帮他们买机票的想法,转而说:“那20号晚上,咱们一起吃个饭。

 

我认识一个很有名气的老中医,他有一手治疗脊椎的膏药,这两天我去求一些,到时候你带回去。不过.”

 

话到这,她顿了顿,建议说:“不过,你要是能带上建国大哥来京城现场就医的话,效果会更好,要是有任何需要,我可以帮你们安排。”

 

这话又让在场的众人一惊,包括李恒。

 

这女人有魄力啊!

 

不做就不做,一做干脆就连同向李建国和田润娥的道歉一起给弄齐呼了,还是用这种给李建国治病的巨大诱惑方式,一下子击中了李家软肋。

 

陈子衿关心问:“小姑,现场就医的话,李叔能恢复过来吗”

 

陈小米同陈高远互望眼,沉吟道:“不敢把话说太满,实际病情得诊断过后才能下结论。

 

不过你放心,这位老中医在京城的名气很大,一般人是没机会见到他的。”

 

陈高远这时也对李恒说:“小妹说的是谁,我大概心里有数了,她和老中医的孙女是校友闺蜜,在这方面确实便利很多。”

 

他娘的,这是赤果果的衣炮弹啊!

 

前生老父亲就是因为这个病导致身体后面彻底垮了,看了好多医生去了好多医院都没效果,走得比较早。

 

事关生死,李恒还不能一口拒绝,认真说:“我回去跟他们两老商量一下。”

 

离开老字号早餐店,要分开时陈小米冷不丁试探问:“李恒,你下一部小说有计划了吗”

 

闻言,陈高远、陈子衿、英语老师和张志强不约而同看向他。

 

见陈小米一脸期待的样子,李恒摇了摇头,“目前只是有个大概轮廓,还没确定。”

 

听到这话,陈小米看他的眼神犹如看妖孽,刚才原本只是试探性一问,不抱太大希望。

 

毕竟作家写一部小说不是那么容易的,灵感、取材、构思和细节完善等一套流程下来,得需要很长时间。

 

甚至个三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去熬一部作品的作家也大有人在,哪像李恒这么高产的

 

李恒现在好比一道美味可口的大餐,陈小米盯着他欲言又止,好想问问他新小说是哪方面的题材

 

什么时候动笔

 

有意向投递给新的杂志社没

 

是不是又要交给《收获》杂志等等.

 

脑海中一下子蹦出许多许多问题,但陈小米最后还是克制住咬一口这巨大香饽饽的冲动,明白现在不是时候。

 

回去的路上,陈高远见小妹沉默不语,忍不住问:“怎么还在想李恒新小说的事”

 

陈小米没直接回答,而是感叹道:“田润娥好福气,生了个这样的好儿子。”

 

陈高远听得点点头,良久语重心长地说:“润娥的犟脾气不比你嫂子小,得是麻烦。”

 

解铃还须系铃人,两兄妹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都没说出口。

 

就如陈小米,她可以因为倾慕李恒的才华顺着老爷子的意思主动寻求同李恒、同李家达成和解。

 

可大嫂、大姐和二姐就不一样了,她们不是文人,也没有从事文学这方面的工作,对李恒的才华第一时间不会那么敏锐,也不会在精神内核上那么震撼,带有滞后性。

 

当然,要是李恒后续一直保持《活着》这样的水准,有生之年再写个一到两部这样的作品出来,那或许又是另一番光景。

 

可是《活着》水平有多高,大家有目共睹,李恒还能写出比肩的作品吗

 

陈小米暗自摇头,太难太难!

 

不是她小瞧,而是理性地用客观事实分析。

 

毕竟很多人一出道即巅峰,后面很难再写出这样的大火作品了。

 

如曹老先生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即使曹老先生后面笔耕不辍,佳作频出,但外界普遍都认为比不上《雷雨》。

 

ps:今天就这么多。求月票!求订阅!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