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隆基圆盘大佬粗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三戟崔家(第2页)

高力士笑道:

“这是大事,圣人近来也正在忙着为皇孙挑选良配,你们也不用着急,圣人比你们更着急,等等吧。”

韦陟不动声色的笑道:

“是该谨慎一些,我们也是瞎操心,圣人细心择选,才是劳心费神啊。”

他劳心费神个屁,天天搁那搞创作呢,压根就没怎么当回事。

高力士琢磨着时间差不多了,起身告辞。

等人走后,韦陟皱眉道:

“是先跟右相说一声,咱们再草拟,还是草拟过后,再交右相审阅?”

萧华淡淡道:“用不着,圣人旨意,他审阅也改不了,直接颁旨吧。”

中书门下的设立,门下省算是完蛋一半,但是中书省权利依旧,别看李林甫是中书令,下面两个侍郎,四个舍人,都是皇帝直管,以确保李林甫不能左右诏命。

你可以管了国家大事,但是皇帝下达命令的渠道,你还是插不进手来

李琩早早回家等待,也提前将消息告诉了妻子郭淑。

郭淑无疑是非常兴奋的,她自打嫁给李琩,就没有叫过父皇,虽然大家都知道她嫁的圣人亲子,但没有人将她当做圣人儿媳。

不过眼下不一样了,旨意一发,一切都变了。

她摸着自己还没有变样的肚子,小声的呢喃着,像是在跟孩子交流。

她以为,圣人是看在她肚子里的孩子面上,才会让他们夫妻改口。

这便是母凭子贵了。

“孩子啊,你千万是个儿子啊,阿娘全靠你了”郭淑轻语道。

李琩的心情则是极差,脑子里在琢磨着,如何与太子夫妇解释。

必须面对面解释才行,机会不是没有,李琦的婚礼,李俶的册封礼,这都是可以的。

“杨三娘呢?又疯哪去了?”

李琩见到了杨绛,却没有见到杨玉瑶,于是好奇问道。

杨绛笑道:“被玉环叫进宫了,眼下已是傍晚,也该回来了。”

“你以后少去那边,三娘是见了好处迈不开脚的那种人,”李琩没好气道:

“一心想在长安混出点名堂,倒是遍地撒钱,没见她对你大方过,她以后身上的是非不会少,你别牵扯进去。”

杨绛笑道:“我和她的性子不一样,她喜动,我喜静,玩不到一块去,郎君放心好了。”

聊着聊着,管家张井来了,道:

“三娘派人回来通传,说是今天不回来了,她已经离开长安,要回河东一趟。”

李琩顿时一愣:“她的车马都在府内,她靠什么回河东?”

“宫里派龙武军护送回去的,”张井答道。

李琩三人目瞪口呆。

杨绛顿时冒火道:

“干什么都是风风火火的,也不提前打个招呼,吃白饭的蠢妇,儿子还在这边,她倒一个人回了?”

李琩则是大概猜到了原因,但也不敢确定。

毕竟自从他穿越过来之后,好多事情与历史上并不相符,因为他的存在,很多事情都改变了,而且时间线也被大大推前。

不会那么神奇吧?如果真是那样,韦妮儿是不是这辈子,还会是我的媳妇?

是我在改变历史,还是历史在改变我?

杨玉瑶是一个非常善于把握形势的人,这一点比杨玉环强太多了。

李隆基只是在宫内与姐妹俩闲聊的时候,随意问了问她们另外两个姐妹在外面过的如何,杨玉瑶便开始乱扯,扯着扯着就扯到大姐杨卉有个闺女,生的花容月貌,直追杨玉环。

李隆基什么人,瞬间就听出杨玉瑶打的什么主意,因为他曾经在杨玉环面前提过李俶的婚事。

甚至都明说了,不喜欢韦家的那个闺女。

听到杨玉瑶这么一说,李隆基立时就觉得,如果将杨卉的女儿许给太子长子,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他难道不知道太子对杨玉环切齿痛恨吗?

如今册封贵妃的事情,反对者基本都被他摆平了,就剩下一个无声的反对者,太子了。

你想要和郧公房联姻?你想的倒美。

那么杨卉的女儿,无疑是上上之选,甚至李隆基一度认为,杨玉瑶这番提醒,简直就是上天给他的启示,好处非常多。

首先,博陵崔氏出身,顶级门阀,并不辱没自己的孙子,再者,可以降低太子对杨玉环的反感情绪,使得他可以顺利册封,第三,杨卉的女儿嫁过去,方便自己掌握李俶的日常举动,最后,扶植杨玉环这边的势力,方便自己今后收拾李林甫。

李林甫最后的结局,其实在李隆基打算用他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历史上杨国忠就是李隆基为李林甫准备的棺材板。

所以李隆基才派遣禁军,将杨玉瑶护送至河东,将崔峋那位眼下只有十五岁的独女,接入长安。

李隆基是需要亲自过目的,样貌是其次,首先得有教养,毕竟是给自己的亲孙子找媳妇,又不是大街上买菜。

隋王改口的事情,很快便在长安的贵族们之间传开了,李林甫知道之后,故意鼓噪时势,为的就是气死太子。

人在生气的时候,最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李林甫眼巴巴的盼着少阳院那边有动静,但李绍让他失望了。

少阳院风平浪静,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正如李琩曾经说活的一句话:东宫有高人。

贺知章不行,充其量只是太子的文学老师,真正牛比的,是三戟崔家。

太子少保,中书舍人崔琳,刑部侍郎、补任太子少詹事崔珪,司农寺卿崔瑶,他们在长安的宅子,都是门前列戟十二,人称三戟崔家,又称三虎。

出身清河崔氏。

实际上,人家兄弟有五个,剩下那俩也是刺史级别的大官。

眼下在少阳院的,只有崔珪,他的本官是刑部侍郎,齐浣死后,他补任了太子少詹事,但也不是时常来少阳院,因为他也清楚,自己在这里也就是挂个名。

但是太子不肯放过与崔氏兄弟结交的机会,常常降尊纡贵的请教很多事情,久而久之,崔珪也开始给太子出主意了。

“你的意思是说,隋王今后无论如何,孤大可不必忧之?”李绍与崔珪相对而坐,眼神在中间的棋盘上,心思则是在李琩身上。

崔珪微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