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解释”(第2页)

因此,一战时期制作“脱穿”不存在工艺和技术不足的问题,纯粹是没想到,相当长一段时间坦克炮都在使用线膛炮。

……

接着是重点,有些书友认为一战时期无法造出发射“脱穿”的滑膛炮。

抱着这种想法的书友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代滑膛炮是高科技的表现,全球只是3.5个国家拥有相关技术。

中、俄、德。

还有半个国家是美国,他获得德国的授权掌握相关技术能生产自己的坦克炮。

其它所有国家都无法生产,欧洲包括日、韩在内用的都是德国授权的滑膛炮或直接购买。

常理而言,到了现代只有3.5个国家掌握相关技术,能美国都要学习,一战时怎么可能发展出能发射“脱穿”的滑膛炮

这就要说说现代难倒一大片国家的两项关键技术了:电渣重熔和单壁自紧。

以下括号内的内容不看也可以,是介绍这两项技术的作用,不影响判断。但小作者建议书友们看,因为中国早已成为世界顶尖,而网络上却有许多公知叫嚣“中国坦克炮不行”。

(电渣重熔。简单的说就是用高压电将炮钢重新熔解一遍,让它整体更均匀。坦克炮要承受很高的膛压,如果钢质密度不均匀,密度大的部分就相当一块“杂质”,剧烈震动后会以“杂质”为中心在周围产生细小的裂纹。

随着一次又一次开火,这裂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后炸膛。

单壁自紧。

火炮炮管是有厚度的,在承受膛压以及受热膨胀时,内圈受热更多膨胀更大,外圈受热慢而少,膨胀小。

另外还有角度的因素:即便是同样受热,内层炮管只扩张一点点,外层炮管也需要扩张更多才能与其适应。

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可以这样想,相同的角度对应的内圆和外圆的弧长是不一样的,内圆只要膨胀一点点,就会将外圆撑开撑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