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十万里小楼尽春风

第57章 有点刺激,刚入城就见到了李二和长孙皇后

 弘文馆。 

 大唐有六学一馆,这是国子监的另一个说法。 

 这是大唐读书人心中的圣地,也是天下为之向往之所。 

 无他! 

 只要能进入六学一馆,那么就预示着你距离做官一步之遥。 

 自然,能进入六学一馆中的学子,皆不是普通人。起码身世文采,必定得有一个! 

 其中最简单,也最难的就是获得就是身世了。 

 大唐贵族的子弟,想要进国子监,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普通人家,则就需要展现出巨大的文采和学识,然后到长安各大府邸充当门生,求取一个举荐入学的资格。 

 只有凭借真正的文采得到了这些府邸主人的认同后,他们或许会推荐你进入六学一馆之中而后等到一个机会。 

 而后,参加科举或者继续被荐举当官,就是后话了。 

 大唐科举,起码是在贞观朝,并没有后世的那么严谨。 

 想要参加科举,国子监的学生有这个资格,至于其他想要参加的,自己是不能报名的,同样需要举荐。 

 而且,贞观时期,科举试卷不糊名。 

 这就又出现了行卷之风。 

 应试考生为了增加及第的几率,会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有地位的贵族,让他们向考官打个招呼。 

 所以,从这方面不难发现,贞观时期的科举其实并没有摆脱九品中正制,不过只是换了个形式罢了。 

 更能让那些贵族子弟名正言顺的进入庙堂。 

 当然,万事开头难,科举的出现是绝对有积极意义的,起码让隋唐之前没有身世的百姓绝对不可能做官的桎梏打破了。 

 尽管,现在能站在庙堂中真的是百姓出身的官员,很少很少,用九牛一毛来形容都有些夸张了。 

 其中,六学一馆地位最高的,自然就是弘文馆。 

 其次便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这上三学,下三学则是律学、书学和算学。 

 但不论是哪一个,只要进入其中,最差也能做个吏,比百姓有前途的多得多! 

 这也引得天下读书人,削尖了脑袋都想要进入国子监。 

 第一场秋雨大了起来。 

 雨滴打在弘文馆的屋檐上,噼啪作响。 

 孔颖达跪坐于一处亭下。 

 檀香轻盈,沁人心扉。 

 热茶袅袅,香气萦绕。 

 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此刻,他正专注的盯着身前案桌上的一幅字。 

 字迹未干。 

 笔走龙蛇。 

 正是他亲自所书,若是放到长安,恐怕会引得无数读书人打破脑袋珍藏。 

 孔颖达盯着,直勾勾的盯着。 

 眼睛,一动不动。 

 有些入魔。 

 雨声对他没有任何的干扰,整个人都好像是置身于人世间之外。 

 数息之后,他长长吐了口气,望着从亭上落下犹如连接成帘子的雨滴。 

 “可惜了。” 

 “如此圣言,竟然出自于一少年口中,若是出自我孔族,孔家之威,定然更是超然于外也。” 

 “哎······” 

 孔颖达叹了口气,充满遗憾,下意识的自语。 

 读书人好名,就算没有世俗太多的欲望,但就这个名声,便可以累其一生。 

 孔颖达也是人。 

 面对如此圣言,他很清楚,若是自己说出口,自己百年之后,名字怕是可与先祖孔圣人并列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