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文明变迁史(第2页)

 他采取的是利用西北优质的矿产资源来为关中地区带来工业化发展改善平民生活,让郭怀之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就让郭怀之大为恼火,两人为此在信件来往过程中,进行过极其激烈的争吵。 

 虽然这些年郭怀之驻守长安,也明白沈浪所言不虚,但心中的丝绸之路梦想,却从未放弃过。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人力在大自然等因素面前,终究还是太过渺小。 

 华夏王朝文明自始帝建立,到马妖终结,在这两千多年时间里,随着人口增加、气候变化、生产力提升等各种因素,都在逐渐向东部进行迁移。 

 自武帝命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张骞与西域取得联系开始,已经为后面唐王朝鼎盛繁华的丝绸之路打下坚定的基础。 

 自秦汉到隋唐时期,此时的华夏经济中心一直都在北方关中、河洛地区,就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称呼。 

 这个时期的华夏文明,是向外扩张开拓的巅峰时期,海纳百川,包容一切。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华夏文明由积极扩开放逐渐转为保守内敛,同时人为造成的地理气候因素也逐渐改变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走向。 

 关中地区从汉代开始就被大规模开发,直至唐代处于巅峰,却又在往后百年间迅速走向落寞,这其中最大因素便是频繁的战争和毫无节制的土地开发,导致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最终伴随气候逐渐由暖转凉,在与唐王朝几乎纠缠了一辈子爱恨情仇的吐蕃帝国灭亡后,历史赋予关中、河洛地区的使命也就此终结。 

 而相对应的,自东吴、东晋、南朝各国数百年的开发后,东南地区的经济、气候和土壤已经足以养育更多的人口,在唐朝中期时已经逐渐取代关中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于是,大量人口随着战乱和气候变化等各种因素逐渐向东南方向迁徙,丝绸之路的使命也伴随唐王朝的覆灭而彻底成为历史。 

 后面的元明清三代大一统王朝在对西域的开拓上,其实根本不及汉唐时期万一,最大原因就是西北恶劣的气候已经超过了当时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王朝生产力极限。 

 一个无法为中央朝廷带来税收,甚至每年还要花费大量财政去维持治安的地区,注定很难实现长时间统一效命,一旦财政出现萎缩,叛乱必然发生。 

 清对华夏现代版图有贡献,这点是毋庸置疑,不用进行任何反驳。 

 但你要说清对边疆地区的拓展和治理能胜过汉唐时期,那就纯粹来搞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