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五年后

 (武昭篇) 

 时光荏苒,自辽东战役后,一晃五年过去了。 

 这五年,没有了外患,大楚上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是南北铁路全线贯通,彻底告别了牲口远程运输物资的艰难,南北商市互通有无,让楚国内需经济彻底腾飞起来。 

 不过,新兴产业的兴起也宣告落后陈旧传统的没落。 

 单靠人力运输的时代,逐渐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和钢铁的穿梭。 

 同年,江南造船厂第一艘蒸汽货轮下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试运行后,海运贸易正式兴起。 

 与此对应的,是实施了六百年的漕运系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优胜劣汰,本就是市场的规律。 

 没有官方支持的落后产业,注定只能逐步走向衰亡。 

 眼下的大楚,在铁路规划建设三个工期完毕后,各州各县都掀起了狂热的公路修建热潮。 

 第二,电力系统初步完善,第一座发电站在宣盛三年四月试运营,瞬间引起轩然大波,举国震动。 

 自此,生活在帝都的百姓第一时间结束了烛火照明的传统,逐渐迈入了电力时代。 

 第三,徭役制度彻底废除,百姓再也不用每年在指定时间内成为官府的免费劳动力,或上缴一定免役税。 

 为此,各地百姓欢庆雀跃,对应的是那些地方守旧势力的痛心疾首。 

 以后他们再也无法让百姓免费给自己干活了,必须要以支付费用形式。 

 第四,学制改革成功,从第一间扫盲班成立,再到小、中、大三种学制完善,楚国上下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入学堂。 

 其中小学6-10周岁的孩童,无论男女都可以免费入学堂,学期为五年,主修国语、历史、数学、六艺四门。 

 五年后进行毕业考,考试通过者可以进入中学继续深造。 

 未通过者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拿到结业证书结束学业生涯,一种则是复读一年,来年再考。 

 复读是要自费的,算是你不认真听讲的惩罚。 

 不过补考机会只有三次,若是三次都无法顺利升学说明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就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校方还是会颁发小学结业证后正式步入社会,早些安排其他工作。 

 这比科举制,从少年一直考到七老八十还没考取功名可是人性化的多。 

 小学阶段升学率也就控制在20%左右,创办小学目的就是为了给民间普及楚国历史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可,同时提高国民的素质起到启蒙作用。 

 至于中学,也是五年制,但却远比小学时期要卷,主学科目也多了物理和化学。 

 而且学费是自费的,另外还有留宿费和伙食费,同样需要自掏腰包,若是升到中学却没有学费,大楚银行可以提供免息助学贷款助你完成学业。